和式太极拳(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配光盘)

标签:
和式太极拳中国武术段位制武术教程考试用书体育 |
分类: 体育娱乐 |
作
演练者
ISBN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事业部
策划编辑:曹京华
责任编辑:曹京华
出版日期:2009年9月
版
字
章节节选:
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创自和兆元。
和兆元(1810—1890年),字育庵(图1-1-1),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出生于医林世家。和兆元15岁时随陈清平习练太极拳,深得恩师赏识,成为陈清平的入室弟子,全面继承了师传理法。
和兆元26岁时,随晚清重臣、精于理学的李棠阶入京,获授“武信郎”一职。期间,在李棠阶的影响下,以理学和中医理论指导和规范拳架,使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形成了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的技术风格。由于和兆元传留的拳架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被传习者惯称为太极拳“带理架”。
1849年,和兆元随李棠阶返乡后,代师授拳,“带理架”逐步发展成为赵堡太极拳的代表性拳架,代有传人。
1928年,71岁高龄的和庆喜在振兴国术的形势下,将得自祖父和兆元及父亲和润芝的拳艺,广传族人和乡邻,并到西安、宝鸡等地,公开授徒,教授出了一批技理兼优的弟子。此后,和式太极拳在河南、西北、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得到了迅速发展。自1993年赵堡率先成立“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后,西安、温县、焦作、郑州、江苏、江西、重庆、成都等地相继成立了和式太极拳学会、研究会和辅导站等研究和普及和式太极拳的组织,香港也成立了和式太极武术总会,推动和式太极拳在海外的发展。
第二节
一、对人体静型技法的要求
和式太极拳的静型技法,除了头部中正、下颌内收、松肩、垂肘、塌腕、松腰、敛臀、松胯等要求外,还可以归纳出“三直五顺,不撇不停”等特色要求。
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虚领顶劲,下颏微内收使头部成直。身体不左歪右斜,不前俯后仰则身直。膝不过曲,胯不斜掉达到小腿成直;
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脚尖顺势而动。形以意统之,意顺形才能顺,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内外一体,处处劲力通达,周身气血顺畅,自可达到健身养生和技击防身同修的效果。
不撇不停:每一动,一侧动而另一侧不动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是停,犯此则阴阳离绝,劲不连接,终无效用。
二、对人体动态技法的要求
和式太极拳讲求身灵步活、注重圆转,素有“圈太极”“步活圈圆”的说法。行拳走势,以圆为宗,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内劲圆转。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膝、足、躯干都做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圆转连贯,“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通过正确的锻炼,形成内外合一,即成“浑圆一漾而贯其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挨到何处何处击,周身无处不太极。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着势中的劲力运行及转关换势由身、步、两胁、两肩、两肘、腰及两胯、两膝、两足不同方向的圆弧运动协调配合,互为轮轴完成身体各部位的公转、自转。即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以内气行之,如九曲之珠,无往不到,无往不利,以形成浑厚的圆转之劲。着势之间的衔接劲断意不断,势势相承。
步要灵活,着势运行随身体阴阳虚实的转换,步运身行,身随步换,则能周身一家。身到,手到,步到,上下相随,手足相合,一动两腿要分清虚实,步有腾挪之势,欲动之意。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立足稳当,得机而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轻巧敏捷,八面支撑。
三、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行功走架又称“耍拳”,即在行功走架过程中,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如儿童玩耍一般自如,不必用意使气,更不能显示发劲。 “耍拳”理论的准则有三: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
和式太极拳的呼吸随着拳架功夫的增长大致分三个阶段。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和式太极拳段位技术教程,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围绕和式太极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和标准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和式太极拳该书和一至六段段位技术的基本形态、单练套路、对打套路和拆招技法。
本书是大众习练和式太极拳,考取国家武术段位的规定考试用书,还可作为高等学校武术专业教材、大中小学武术教师培训教材和各级各类武术馆校教学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附录: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参编单位和参与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