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博友雅君《浅谈中国高尔夫赞助》及seaman转载:李昆-《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水瓶颈”》感触良多,都是有识之士啊,似乎好久没看到关于这方面探讨的文章了,多谢分享。但看完我心中十分纠结,中国高尔夫应不应该发展?应如何发展呢?自遮遮掩掩发展二十几年,终于听见入奥的东风,可近期风消云散雨歇,大家也更关注自己打球的事情了,不谈不想也不听了。我自己近期还考虑离开这个行业呢。呵呵 翻开自己新浪的博客,以前还真有几篇关于这些方面的记录,一时颇有感慨。
一、中国高尔夫应不应该继续发展?
这是理论支持,是发展的基础,没弄明白这个问题,那就还是不要动的好。但高尔夫要不要发展似乎与高尔夫球场建造的数量联系起来太过密切,应该从整个产业链中去考虑。
另外,高尔夫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很多人都还认为它是生活品质的象征,社交质量的体现。那么商务的平台价值也是衡量高尔夫发展的重要指标。
其次,高尔夫行业链中,产品的制造、流通、消费,赛事的举办,观众旅游渡假等都是价值的体现。
说是原罪也好,瓶颈也好,最大的参考或困难就是环境保护的问题,土地使用的桎梏。但这并不是高尔夫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商的问题,是规划和制度的问题,难道因为有人抢银行,就不把钱存银行了?
高尔夫灌溉水的需求量是大的,地球的水也确实缺乏,但这不是因为建造了高尔夫球场,所以水缺乏了。郎咸平说过这么一句话:自古以来,听说过有没吃的饿死的,没听过渴死的(非沙漠)。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我每天都喝很多水,进了都市,对自来水很是不习惯,怀念家乡甜美的山泉。老家里十几年前也整了自来水,哗哗的山泉水看了很开心,可看到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不关水龙头,洗什么事都等到洗完了才关,人轻言微,说了十几年,我妈妈都没改变多少。前段时间,回老家闻听没水了,泉水枯竭了,不胜唏嘘,无奈之极。我不知道中国人每省下一方水,够几个球场使用呢?
二、中国高尔夫应如何发展?
要发展就要钱,要人。
要钱就要找赞助商,发展商,投资就要看回报,没有利益的驱动就没钱,那么行业的赢利模式就需要探讨了,我曾天真地认为,如果中国的民族企业更多赞助高尔夫赛事,那多好,可算算,有几个企业能整这事,几个企业会去整这个事呢?雅君博友的写的比较详细。
要人,而且要人才,像梁文冲这样能进入世界前五十的球手,中国需要这样的明星,需要更多。那么就要有更多的群众基础和打球氛围,以前还看过一篇文章说道,中国高尔夫的培养应从家体模式走向社会模式。
要地,一个球场800-1500亩,2000个球场需要1,600,000 -3,200,000亩,吓人不?2009年有份数据:中国耕地面积现为十八点二五七亿亩,比二00七年净减少二十九万亩,减少面积为近十一年来最少。
难道都是高尔夫占去了?不是吧,高尔夫本意是要在滩涂、沙漠、戈壁等环境恶劣的地方进行建造,同时也可以改造土壤,难道耕地面积减少是高尔夫项目的错嘛?
三、中国高尔夫应发展成什么样?
中国有多少球场合适?全民运动我是不认可的,世界高尔夫人口有多少,66亿?高尔夫人口有多少,6千万?别把那么当回事,没了高尔夫谁都能活,商场不喝酒也可以做生意的。
从行业讲,球场有质量之分,品牌有高低之别,谁来打高尔夫?打什么球场?花多少钱?难道去练习场就不能锻练身体,小九洞就不可以谈谈生意?
高尔夫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天仙上帝。它就一运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