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机博客杂谈 |
透视美国学校天赋教育 看神童练什么“童子功”
美国怎么选“神童”?
美国既为那些被一般学校淘汰的“差生”设立特殊的学校,也“明火执仗”地在全国50个州立法为2%~5%的高IQ孩子提供“天赋教育”。
其实,你只要到美国一流大学问一问,就会发现: 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各地的“天赋教育”班。
那么,怎样的孩子才能参加“天赋教育”班呢?
选“神童”是一项既要服众,又要讲科学的工作。美国学校为天赋班挑选学生有几条大原则:
● 用多种衡量手段去寻找不同才能的天赋孩子(不能只讲成绩和IQ指数)
● 摈弃偏见去寻找具有各种背景的人才(说白了,是适当降低条件去考虑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的孩子,或残疾孩子)
● 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成熟过程中的兴趣变化和发展(天赋孩子不搞“终身制”,原来是的将来可能不是,原来不是的将来也可以是)
● 从发展的角度去发现孩子尚未显露的潜能(强调的是“潜能”,而不仅仅是目前的表现)
● 除智力外,还重视驱使孩子不断努力的内动力(不培养聪明的懒孩子)
在这些大原则下,如何筛选天赋班的孩子?各州、各学区、各校都有各自大同小异的办法和标准。
一般来说,最基本的指标是全国或州的统考成绩,或IQ指数。以我们所居住过的两个学区为例。甲学区有三项基本要求: (1) 历年的全国或州的统考成绩必须在98分以上(满分为100分);(2) Homeroom老师(类似国内的班主任)的推荐;(3) 家长的推荐。乙学区除上述三条外,再加一条: 参加学区自己出题的考试。
一般来说,每所学校都有特定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负责识别天赋孩子的工作。
识别天赋班孩子的时间,少则几天,多则两三个月。有的一经识别鉴定,立即可以进天赋班;有的学校则在下一个学年,才接纳新发现的天赋孩子。
整个程序共有十多个环节,其中包括如下。
1. 开试验课: 目的是开发孩子高层次的思维如分析、推理、综合,激发孩子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表现,老师作出评价并存档。
2. 教师的观察: 在日常的学习及活动中,对孩子的天赋特征进行详细记录,特别是记录孩子在学习中显露的潜能。这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已经是一匹人人都能识别的千里马,谁都能当伯乐。伯乐的价值在于能识别那些别人无法识别的“潜能”。
3. 不以考分为判断天赋孩子的唯一标准,用多元的手段去识别天赋孩子。因此,也要求家长和任课老师填写调查表: a.父母填写调查表,帮助识别委员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b.任课老师填写调查表,然后送分管天赋教育班的老师审核;c.教课老师写一份描述学生在班上的能力和表现的观察报告。
4. 学生参加能力测试,检验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以及数理推理能力。
5. 学生历年的各种统考成绩在95分甚至98分以上(满分为100分)。
6. 非正式的面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兴趣、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深度。
7. 天赋教育审核委员会对比、参考、综合任课教师与天赋教育班的教师、学生顾问及专家的意见,审核各种标准和专项测试后,发通知书给家长。
当然,按照法规,在整个筛选过程中,学校必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包括少数民族、母语非英语家庭社会地位低下且经济贫困,或者残疾的孩子等。其实,“一视同仁”对这些孩子来说,已经不公平。用英语来“一视同仁”地要求母语为非英语的孩子和母语为英语的孩子,这是不公正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一视同仁”、不歧视,已经不容易了。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要求家长填推荐表。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要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个客观的认识,并作出公正的评价和鉴定——要么“内举不避亲”,要么“大义灭亲”,确实不容易。
另外,有的学校还让同龄人填推荐表。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认识他人,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美国“神童”练什么“童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的早慧教育是把孩子当成“鸭”来早填、多填;那么,美国天赋教育又怎样给孩子打基础?美国“神童”又练什么“童子功”?
中国教育界有个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忽视基础,只有中国的教育重视“双基”。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印第安纳州佳里学区的K12语言艺术课的天赋教育计划。在这份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计划里,根本看不到什么考试成绩达标一类的东西,开篇第一功是“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
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不仅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那是末流功夫。批判性阅读才是硬功夫,才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为了达到“批判性阅读”之目的,该计划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各个年级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在阅读、评价、争论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批判性阅读简直无异于自杀。当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读一篇文章时,现成的标准答案已在恭候着你。有哪个老师敢鼓励学生去批判性地阅读课文?哪篇课文不是精选的佳作?怎能批判性阅读?
我在国内上学时,读鲁迅的文章,有些句子,怎么读也读不顺。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当然,这不能说有语法问题,但读来总有点不太顺。再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有一句“落水狗的是否该打”。为什么不说“落水狗是否该打”,也不说“落水的狗是否该打”,偏偏说“落水狗的是否该打”?我试图从各种语法角度帮鲁迅找那个“的”字的答案,均无法说服自己。于是,怀疑是排版印刷的错误,但找来其他版本,一模一样。鲁迅不愧一代伟人,思想之深邃,文笔之辛辣,语言之生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只能突然怀疑自己是否“神经搭错线”?
前两年,到哈佛办事。友人指给我看: 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盖着。什么谜底?朋友引而不发。我寻思了几天,豁然开朗: 哈佛想告诉她的学生——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哈佛追求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行为。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从批判中吸收,是一种主动的吸收,是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批判,从而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批判性阅读的入门功夫是“批判性聆听”。美国天赋教育倡导“批判性聆听报告”,让我颇感震动!在中国,有哪个中小学校长在给报告人作开场白时,号召孩子们要“批判性聆听”嘉宾的报告?孩子们给报告人的,从来都是鲜花和掌声。殊不知,“批判性聆听”也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能力。从小就逆来顺受,长大则难以独立自主。
中国的母语教育不太重视培养“听”的能力,就更不要说培养“批判性聆听”的能力啦!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说”与“写”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而“听”和“读”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培养。于是,“演说”和“写作”可以是一门学问;“听”和“读”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听什么有益”、“怎么听有效”、“为什么必须这样听”……都大有学问。
“批判性聆听”不是事事都作对、处处唱反调;或者干脆为反对而反对,进行盲目批判。“批判性聆听”,讲究的是不盲从,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批判性聆听”的关键是: 既不要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去“悟”出自己的思想。至于是不是要唱反调,倒不一定。许多时候,孩子的“起疑”、“存疑”,更像“批判性聆听”。简单地把“批判性聆听”看做“对着干”,完全是一种误解。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否培养“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也是培养“聪明的孩子”和培养“智慧的学生”的区别。
美国怎么选“神童”?
美国既为那些被一般学校淘汰的“差生”设立特殊的学校,也“明火执仗”地在全国50个州立法为2%~5%的高IQ孩子提供“天赋教育”。
其实,你只要到美国一流大学问一问,就会发现: 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各地的“天赋教育”班。
那么,怎样的孩子才能参加“天赋教育”班呢?
选“神童”是一项既要服众,又要讲科学的工作。美国学校为天赋班挑选学生有几条大原则:
● 用多种衡量手段去寻找不同才能的天赋孩子(不能只讲成绩和IQ指数)
● 摈弃偏见去寻找具有各种背景的人才(说白了,是适当降低条件去考虑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的孩子,或残疾孩子)
● 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成熟过程中的兴趣变化和发展(天赋孩子不搞“终身制”,原来是的将来可能不是,原来不是的将来也可以是)
● 从发展的角度去发现孩子尚未显露的潜能(强调的是“潜能”,而不仅仅是目前的表现)
● 除智力外,还重视驱使孩子不断努力的内动力(不培养聪明的懒孩子)
在这些大原则下,如何筛选天赋班的孩子?各州、各学区、各校都有各自大同小异的办法和标准。
一般来说,最基本的指标是全国或州的统考成绩,或IQ指数。以我们所居住过的两个学区为例。甲学区有三项基本要求: (1) 历年的全国或州的统考成绩必须在98分以上(满分为100分);(2) Homeroom老师(类似国内的班主任)的推荐;(3) 家长的推荐。乙学区除上述三条外,再加一条: 参加学区自己出题的考试。
一般来说,每所学校都有特定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负责识别天赋孩子的工作。
识别天赋班孩子的时间,少则几天,多则两三个月。有的一经识别鉴定,立即可以进天赋班;有的学校则在下一个学年,才接纳新发现的天赋孩子。
整个程序共有十多个环节,其中包括如下。
1. 开试验课: 目的是开发孩子高层次的思维如分析、推理、综合,激发孩子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表现,老师作出评价并存档。
2. 教师的观察: 在日常的学习及活动中,对孩子的天赋特征进行详细记录,特别是记录孩子在学习中显露的潜能。这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已经是一匹人人都能识别的千里马,谁都能当伯乐。伯乐的价值在于能识别那些别人无法识别的“潜能”。
3. 不以考分为判断天赋孩子的唯一标准,用多元的手段去识别天赋孩子。因此,也要求家长和任课老师填写调查表: a.父母填写调查表,帮助识别委员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b.任课老师填写调查表,然后送分管天赋教育班的老师审核;c.教课老师写一份描述学生在班上的能力和表现的观察报告。
4. 学生参加能力测试,检验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以及数理推理能力。
5. 学生历年的各种统考成绩在95分甚至98分以上(满分为100分)。
6. 非正式的面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兴趣、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深度。
7. 天赋教育审核委员会对比、参考、综合任课教师与天赋教育班的教师、学生顾问及专家的意见,审核各种标准和专项测试后,发通知书给家长。
当然,按照法规,在整个筛选过程中,学校必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包括少数民族、母语非英语家庭社会地位低下且经济贫困,或者残疾的孩子等。其实,“一视同仁”对这些孩子来说,已经不公平。用英语来“一视同仁”地要求母语为非英语的孩子和母语为英语的孩子,这是不公正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一视同仁”、不歧视,已经不容易了。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要求家长填推荐表。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要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个客观的认识,并作出公正的评价和鉴定——要么“内举不避亲”,要么“大义灭亲”,确实不容易。
另外,有的学校还让同龄人填推荐表。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认识他人,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美国“神童”练什么“童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的早慧教育是把孩子当成“鸭”来早填、多填;那么,美国天赋教育又怎样给孩子打基础?美国“神童”又练什么“童子功”?
中国教育界有个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忽视基础,只有中国的教育重视“双基”。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印第安纳州佳里学区的K12语言艺术课的天赋教育计划。在这份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计划里,根本看不到什么考试成绩达标一类的东西,开篇第一功是“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
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不仅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那是末流功夫。批判性阅读才是硬功夫,才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为了达到“批判性阅读”之目的,该计划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各个年级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在阅读、评价、争论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批判性阅读简直无异于自杀。当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读一篇文章时,现成的标准答案已在恭候着你。有哪个老师敢鼓励学生去批判性地阅读课文?哪篇课文不是精选的佳作?怎能批判性阅读?
我在国内上学时,读鲁迅的文章,有些句子,怎么读也读不顺。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当然,这不能说有语法问题,但读来总有点不太顺。再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有一句“落水狗的是否该打”。为什么不说“落水狗是否该打”,也不说“落水的狗是否该打”,偏偏说“落水狗的是否该打”?我试图从各种语法角度帮鲁迅找那个“的”字的答案,均无法说服自己。于是,怀疑是排版印刷的错误,但找来其他版本,一模一样。鲁迅不愧一代伟人,思想之深邃,文笔之辛辣,语言之生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只能突然怀疑自己是否“神经搭错线”?
前两年,到哈佛办事。友人指给我看: 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盖着。什么谜底?朋友引而不发。我寻思了几天,豁然开朗: 哈佛想告诉她的学生——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哈佛追求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行为。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从批判中吸收,是一种主动的吸收,是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批判,从而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批判性阅读的入门功夫是“批判性聆听”。美国天赋教育倡导“批判性聆听报告”,让我颇感震动!在中国,有哪个中小学校长在给报告人作开场白时,号召孩子们要“批判性聆听”嘉宾的报告?孩子们给报告人的,从来都是鲜花和掌声。殊不知,“批判性聆听”也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能力。从小就逆来顺受,长大则难以独立自主。
中国的母语教育不太重视培养“听”的能力,就更不要说培养“批判性聆听”的能力啦!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说”与“写”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而“听”和“读”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培养。于是,“演说”和“写作”可以是一门学问;“听”和“读”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听什么有益”、“怎么听有效”、“为什么必须这样听”……都大有学问。
“批判性聆听”不是事事都作对、处处唱反调;或者干脆为反对而反对,进行盲目批判。“批判性聆听”,讲究的是不盲从,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批判性聆听”的关键是: 既不要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去“悟”出自己的思想。至于是不是要唱反调,倒不一定。许多时候,孩子的“起疑”、“存疑”,更像“批判性聆听”。简单地把“批判性聆听”看做“对着干”,完全是一种误解。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否培养“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也是培养“聪明的孩子”和培养“智慧的学生”的区别。
后一篇:北大校长的十句箴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