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机博客杂谈 |
《当我们谈论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写给孩子即将上小学,或者即将面临变化的孩子爸妈们》
扑通8岁多,开学3年级。他是一个充满儿童活力的,欢蹦乱跳的,淘气且自由散漫的孩子,总之他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儿童状态的,阳光开朗的孩子。
我最欣慰的不是旁人说的聪明、数学好、反应快,等等。而是他有充分自由、积极主动、开始思考自我、并且在集体里,渐渐寻找到自己舒服、且合适的位置。不会自我贬低,且以帮助他人为乐。
扑通在5~6岁之前,特别是5岁之前,基本上精力都用于“养活”这个孩子。因为他不断生病,在3~4岁刚上幼儿园的阶段,每周都会发一次烧。所有的儿童常见病,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及周边感染(支周炎)、扁桃腺炎、手足口病、腮腺炎、中耳炎、淋巴结炎、结膜炎、小儿高热惊厥……几乎得了一个遍。
有一年因为医院怀疑他是不是由癫痫引起的惊厥,需要住院24小时全程监控脑电图。4、5岁的孩子满脑袋都贴满了电极,为了防止乱动,还罩上了网罩,所有电极都连向一个记录仪,而记录仪需要孩子24小时背着,线不能掉落。
这不是一个愉快的经历,因为满脑袋电极,行动不便,被困在小小空间,孩子会烦躁。还因为满病房6个孩子,除了扑通,其它的都是脑瘫或者其它问题儿童,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大呼小叫,夜里也此起彼伏从无间断。
扑通一直不能安睡,睡1、2个小时就醒,我根本不用睡,因为需要不断记录24小时里他的行动,以便跟记录仪比对。
更糟糕的是扑通在后半程开始发高烧,除了不断安抚烦躁的孩子,物理降温之外,别无他法,只能等待着24小时解禁。
第二天上午解禁之后,直接从住院部去了前面门诊,继续排队挂号、看病、化验、开药、等着打吊针……医生看了扁桃腺,直接红肿化脓了,医生说:这孩子得上了多大的火啊……我暗暗点点头,是啊,这些我心里都清楚。
儿童医院各项都得排队,等整个过程,到排队打吊针结束已经是下午了,回到家傍晚,晚上安顿扑通睡下,48小时没合过眼,也没觉得困。当全神贯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也就想不到这些吧?也或者当妈妈的,都得觉少才比较适合吧,嘻嘻。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养孩子太累了,而且孩子爸爸也帮忙少。我直接告诉她说:这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如果你把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来养,就不会有这个感觉;如果你把孩子当做别人的孩子来养,那么你会觉得是为别人在付出,会经常有不值得、不舒服的感觉。
而养自己的孩子,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再正常不过的,完全不会造成困扰。话说回来好些事让别人去做了,我还不放心那。
这次住院给了我挺大的刺激。再难的时候想起那些脑瘫孩子的家庭,就觉得什么都不是个事儿,起码,起码我们还有大把大把,可以期许的明天。
而我自己的生活,再也不想陷于这样的恶性循环,再也不想每天等待着,是不是又有什么新状况降临在我头上,这些是不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
那时候开始研究中医、买书、看大量的网络资源、自己甄别,轻重好坏。之后制定了每天早晚捏脊(调理整体机能、加强肠胃功能)、每晚擦胆经敲胆经(疏通血脉)、每晚睡前天冷时泡脚,之后按揉涌泉穴(安神助眠)的方案,从那时起一直坚持至今。包括其它关于艾灸的、按摩的方法,捎带手也都顺道了解了一些。
我总是跟朋友谈笑时说起,该给扑通坚持的,无一例外全部都坚持下来了。该给自己坚持的,几乎都没有坚持下来(比如早睡、注重养生)。所以说,我们做,还是不做一件事,归根结底还是在心里认为,它是不是足够重要。
坚持了1个月不到两个月,效果已经开始显现,那时候我更加明白一件事:就是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只要开始,永远都比不开始强。
身体状况初步得到控制。开始着手其它事情。
扑通不像那些2~3岁就开始听故事、看绘本的孩子一样。他是4岁接近5岁才开始系统亲子阅读的。之前花了大量的时间陪他在外面逛,更主要的精力都用来跟他聊天了。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才明白。原来不是每个人天生都不喜欢学习的,我们对学习的厌恶,只是自己不愉快的经历造成。而每个孩子天生,都是那么乐于接受、那么有求知欲、那么兴致勃勃。而我能唯一能做的,不是灌输知识给他,只是他在问每一个问题的时候,从来不拒绝回答,即使不知道我也会先告诉他妈妈不知道,再想办法寻找答案。有些时候,回答完了,我会反问他一个或几个问题,就这样彼此递进着深入下去。
唯一能做的,是保护他的求知欲,还有帮助他深入思考。
然后就是观察,扑通从3、4岁起表现出对数字的敏感,到快5岁时候越来越明显,于是我买了一些数学思维方面的书来陪着扑通做着玩,没想到扑通显示出极大的兴趣,越做越兴味盎然。于是我开始在网络里搜寻这方面的师资,先是带着扑通去见了学而思的学前名师,还听了几堂课,但观察的结果是,这课程并不适合扑通。继续找,直到找到目前还在给扑通上课的杨老师,杨老师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扑通细致认真,以极大的容忍度忍受扑通以前的散漫。
其实对于扑通,我没有学业上的期许,为什么上奥数,一方面是兴趣,另外一方面,是心理考虑。作为一个男孩子,进入小学,他靠什么占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获得尊重?获得其它孩子的认可?
总得,有一技之长。起码不能样样都不行,那样作为一个男孩子,很容易就会边缘化。成绩对孩子的影响不重要,但是被群体边缘化,心理上的影响就远远无法评估了。
再然后,规划小学生涯。本来我也考虑过给扑通上私立或者民办校,但整个情况了解、打听、整合下来,知道北京在私立校方面发展得远远不足,师资流动情况很大,而且有很多私立校的办校宗旨,也在为了迎合教委或者大众,逐渐越来越靠拢公立校。
既然如此,如果没有更多选择。只有公立校可选的情况下,要做两件事,第一,继续跟扑通保持深度沟通,保持思考和质疑,花大力气建立安全感,让他不以外界评价作为评价自身的标准。第二,寻找适当的教育补充。在看了大量的书之后,偶然在书海里看到了兰海写的《嘿!我知道你》,顺藤摸瓜寻找到了从来不做宣传的上濒。很开心两年以来一直陪伴,很开心给扑通寻找到了合适的校外教育补充,以弥补校内、和家庭都做不到的地方,谢谢你们!
但这些就为上小学,都做好准备了吗?还不够。
我打听到北京所有的小学体育课程,一年级都要包括跳绳和立定跳远。而扑通不是一个天生协调性好的孩子,为什么要考虑这些呢?是因为孩子面临一个跟幼儿园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时,一切都是陌生的,如果所有事情都是孩子不拿手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出现畏难、自我贬低的情绪,前面几年建立的自信很可能会瞬间瓦解,而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一个6岁多的孩子该独自面对的。
于是提前一年,我开始教扑通跳绳。扑通是个宅男,运动都不是很喜欢。但那也得想办法,比如跳绳,第一天我告诉他,只要求跳过去一个,就完成任务;绝没有规定每天必须跳够多少个,那就变成了任务,让人心里很难接受。
到第二天,只要求他有某一次,连续跳过两个,这一天就完成任务;第三天连续跳过3个;第四天4个……听起来很容易,前面几天也确实很容易,但到执行到60天的时候,每天得连续跳过60个,连续58个也不行的时候,就还是有难度了的……哈哈,不过如果一个孩子能连续跳过60个,那么他基本上也就掌握了跳绳的大概,我只持续了3个多月吧,到他能够连续跳100个左右的时候,我就放心了。
没有要求他做一个体育出色的孩子,但在他面临陌生环境挑战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帮他事先想远一步,帮他一把,特别是在幼年心理还不够成熟坚强的时期,这些对巩固他心里的小自信,是完全有必要的。
于是扑通上了小学,作为一个出奇不守规矩,淘气得出圈的孩子。刚一进校门他跳绳在男孩子里就是拔尖的水平,到现在虽然不是最快最好,但也在前列,我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另外作为班级里的所谓“数学尖子”,在受到任何批评打击的时候,他也从没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过。
当然,更重要的部分,是心理建设,小时候是安全感的培养,大一点的时候简单说就是为了“内心强大”而努力。不以他人评价,为衡量自身的标准。不容易做到。至今我也还在摸索中,在一年级扑通被密集批评罚站、罚写检查等等的时候,我也焦虑过,但默默观察,扑通自己也告诉我说,一开始也怕被批评,但后来发现批评也不过就是说几句话,那就听着就行了。到现在慢慢地,我才放下心来。
我们总是说“自我认知”。什么样才是做到了良好的自我认知呢?我的理解就是,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知道自己的脾气秉性,知道自己擅长不擅长做什么,知道自己的性格中长处与不足都在哪里;在别人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不完全以别人评价来左右自身情绪,对自己有明确判断,不因为别人随意表扬就沾沾自喜,不因为别人任意贬低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当然,这一切远不是一个7、8岁的孩子可以做到的,但至少我们在路上。还是那句话,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怕的是永远不开始。
有一句话叫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不用再教。
我们很多的努力,在当时都是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但为什么还做?
比如扑通不厌其烦问个没完的时候,为什么不打断他?是为了充分保护他的求知欲。尽量让他终生都能保有好奇心,那该是多么有趣有滋味的人生?
比如为什么在所有事情上都保持跟扑通对话,他问什么都百无禁忌,说什么都不会有严厉后果的习惯?那不是为了今天,而是为了在不远的将来,青春期或者什么时期,他独立意识很强烈,需要自立但依然有困惑的时候,起码他可以有一个出口,起码不用苦苦自我折磨。只要有一点点出口,就不至于在黑暗中摸索。
比如为什么有些选择明知他选的不如大人选的明智正确,还要尊重他的选择。那是因为一次两次的小错误,跟一辈子积极主动选择自己人生道路来比,这样的小错误,是那么微不足道。
写这么多,扑通远不是一个所谓“成功”的例子来可以给大家介绍。只是想说,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在谈论养育孩子,她们大多数的状态是,今天孩子又出现什么状况了,我该怎么应付?明天又出现什么状况了,我又该怎么应付?
我想说孩子长大的过程,永远都在动态变化。与其每天都在被动等待事情的发生,不如有前瞻性地预计和评估,孩子做不到想远一步,但家长可以啊。
即便是生活本身,会有很多出乎预料的状况发生。但当家长的,与其焦虑烦躁一天天忍受,不如主动一点,我们毕竟是可以思考、分析和学习,然后解决问题的大人啊。
这一生,直至在有扑通之前,我都是一个无比被动的人。但有了扑通之后,回顾过往,做的很多事情很多选择,都是主动出击寻找机会的。
可以说,真得感谢孩子,给了我们,认真仔细,思考自身,重新活过的机会。
在结尾的时候想起《追风筝的人》里那句著名的台词:
“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