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校长作业”背后的通识教育与亲情互动
(2012-11-26 22:24: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报看教育 |
十年锻剑:
——————————————————————————————
广州市荔湾区金兰苑小学是一座“行走在棋盘上的校园”:全校学生都上过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普及课,校园里的大树下、教学楼里都有棋台,供师生在课余时间随时“摆一盘”。最有意思的是,该校校长李小田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校长作业”:每天晚上和父母或电脑下一盘棋!(11月22日《广州日报》)
“校长作业”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走出了一些教育误区。长期以来,只看见少数成功个案、不懂得尊重平凡个体,过于关注知识学习和物质生活、忽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发育,注重成人意志和长辈权威、忽略孩子兴趣与学生个性,往往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和音体美教育一样, “校长作业”归根结底也是一种通识教育。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是一种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的人文教育。 “校长作业”并没有将目光停留在短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而是将放学回家下棋提升到长期的智育、德育上来,既引领学生于方寸间领悟人生道理,又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互动,可谓一举多得。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处于一种脱节甚至断裂的状态。究其原因,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互动匮乏,教师对家庭教育知之甚少,家长对学校教育鲜有问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分化,进一步制约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长作业”修复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裂痕,既有利于实现教育合力,也有助于增强亲情互动。
如果说下棋就像是做“智慧体操”的话,那么,在学习和兴趣的天平上,“校长作业”完全可以实现平衡。不论是乡土文化课,还是 “下棋作业”,教育从来都不缺乏载体,而是缺乏创新和改变的意愿。
杨朝清(湖北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