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的孩子,有些很有自己的个性。例如,有的很乐于在上课时讨论,有的并不善于表达;有的很乐于在黑板上表述自己的想法,有的参与性不足但心中有数;有的外向活泼,有的内向稳重……
通过这半年的教学,越来越感觉到,对不同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学效果会更好。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非大课教学。
前一段时间,一个一年级孩子上课时总是喜欢在黑板上答题,学习很踊跃的样子。一起听课的妈妈有时都拦不住,对我说:“杨老师,您可以对她严厉点。”我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有一次上课,下半堂课没有让她上来在黑板上写答题过程,明显感到只过一会儿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下降了。
我感觉,孩子还有像在幼儿园里参与课堂游戏的习惯,只有在边玩边学的状态下,才能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
这一点对上大课是不利的,但是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不应以孩子丧失学习兴趣为代价。
故而,每当孩子自己跑上来在黑板上写解题过程时,我都会停下来让她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鼓励。后来几次课皆如此处理,孩子的学习热情越来越来高,而且学习进度也并未因此减慢。
另一个例子,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很喜欢在上课时讨论自己的见解,我也有意识的鼓励她这样做。孩子对我说:“喜欢上课是因为可以在黑板上讲题给杨老师听。”哈哈,只要孩子喜欢上学习,就不用愁成绩如何如何了。
这半年来也有孩子由于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模式,虽然有进步,但总感觉未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我也在反思: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进一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变灌输为互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会不断提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