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养,尽在小节

(2012-07-12 01:03:19)
标签:

转载

分类: 十年铸剑之情商教育
十年锻剑:
真是好文!一剑封喉,值得一读。

“教养不是表面的装潢,不是吃西餐用哪把刀,不是显摆给别人看的。教养是背着人的脏厕所里,你会怎么做?

你要是跟家长说:“你得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他们肯定都同意。可是,有多少家长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了才艺教育?真心自爱,尊重别人,谈何容易。在此基础上,才有言谈举止的素质。”

原文地址:教养,尽在小节作者:郝燕在北京

这些天微博和论坛的数条线索,都指向,教养。

 

我小时候是在上海最脏乱差的棚户区里长大的,吃百家饭串百家门,我们没有教养这一说,只有永远对任何孩子敞开的任何一家的门,温暖热闹。幼年生活可以说,没觉得,有教养又如何。

 

十几岁开始去消费场所,渐渐积累那些消费的知识,也算是小朋友进入社会的教养吧:迪厅里喝咖啡很傻、买衣服要勇敢请服务员帮忙、点菜得照顾搭配……等等等等。拿捏间,绷住消费主义的腔调。自己以为,这也算是素质体现吧。记得曾经有位男生,请我去一粤式餐厅吃饭,席间说:“我是后来工作了才来这些高档场所的。”心里顿时给这哥们打了个叉,这也算“高档”?!

 

直到有天,受了刺激。

在金茂顶上的什么餐厅,上厕所。两个坑位都非常脏。我呆在那,心里在埋怨,这样高级的地方,也会有素质那么差的顾客么。服务员呢,怎么不打扫?!犹豫但姿态好看地站那时,进来一位外国女士。我告诉她很脏,上不得。她也伸头看了一眼。出乎意料,她没有跟我一起抱怨,批评几句,而是马上从洗手池下面的工具格里找出纸巾抹布,开始打扫。当时我二十多岁吧,在家靠父母,几乎没打扫过厕所,愣那儿看她。她打扫完,下个动作更令我吃惊,对我做了个手势,意思是:“你要不要先来?”

再走出那个厕所的小姑娘,对着上海瑰丽壮观的夜景吸口气,知道了自己的狭隘和小气。

 

教养不是表面的装潢,不是吃西餐用哪把刀,不是显摆给别人看的。教养是背着人的脏厕所里,你会怎么做?

 

你要是跟家长说:“你得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他们肯定都同意。可是,有多少家长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了才艺教育?真心自爱,尊重别人,谈何容易。在此基础上,才有言谈举止的素质。

 

我最不愿意说的妈妈经,就是去批评指责别的家长哪里做的不对。现在的幼童的大多数家长其实像我一样,70年代人,没接触过见面寒暄出门送到尽的老派礼貌,我们长大的世界是个被砸烂以后修补的房子,缺窗户少门板的。我们自己的教养就都是自己摸索出来,受刺激出来的,不成体系,捉襟见肘。

 

怎么教呢?读多少本书,都不如从自己做起。女儿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同园有个小妹妹,爱哭闹,有次女儿在热门的秋千上,那孩子就一直在边上耍赖哭闹。她想要玩秋千,带她的是一位老人,觉得不该让别人家孩子下来,但也确实拿自己家孩子没办法。孩子想要却无法表达,并且已经肯定你们大人都不会支持我,可不只剩哭闹了么。我问闺女,假如这小妹妹不哭,好好说,你会让给她吗?闺女很大方,说:好呀!然后我带着那孩子说:“请你给我玩一会好吗?”她跟我说,女儿就让给她了,小欢喜结局。另我感触的是,后来好几次,在院子里经过,遇到这孩子又为某事哭闹,她只要眼睛缝里看到我,都会在哭闹里给我挤出个似笑非笑的反应表情来。曾经有人尊重她,好好带领她,给她帮忙,那么一次,她就一直记得。

就像那位也许在另一层面有点骄傲的女士,教会了我怎么对待低于自己水平的道德主体,这个小朋友从来都在闹,也许是因为从来都没有人真正教过她,请字该怎么说,要求该怎么提?一次身体力行地尝试,胜过不明所以的规范和说教。

 

我能想到的,只是将一些很小的,我能想到,并努力做的细节,分享给大家。

从自己做起,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社会阶层的流动让语言生动起来,优雅和粗俗也许容易分辨,可幽默和肉麻、轻松和痞气、威武与莽撞,并不那么界限分明。但词汇是很见教养的。比如前几天微博说的,称呼人用“老爷爷”“老先生”不用“老头”,用“聋哑人”“盲人”不用“哑巴”“瞎子”(台湾人好像是说“听觉障碍人士")。诸如此类。我也非常挑剔家长用“性感”之类的词来形容年幼的孩子,常在网络上看到秀亲子照的家长,说自己孩子暴露小器官,或者穿个小吊带,老“性感”的。真的么?真有人对着孩子照片起了性意,恐怕当爹娘的得气疯了。对七八岁的孩子说话中,更不要用这种词语。

 

对亲人的礼貌,喊到报再见,容易。对那些每天与我们有微小交集的服务人员,尽量言谢,尽量微笑。闺女很小时候,进出小区,都有保安帮忙开门,每次说“谢谢”,保安都会很高兴地大声答:“不用谢!”时不时见有人会大声呵斥让这些服务人员、保安、出租司机这样那样,您也就消费个百多元,这就当大爷了?这都是小流氓想像出来的大爷习气。有句话叫,当顾客是上帝。我很不以为然,当个笑话比喻听吧,别人可以把你当上帝,自己当自己上帝,可就太傻了。

 

也见过有人家,孩子一喊,大人就不作声。孩子肯定是平常说话不被重视,但喊起来却有用,渐渐如此。可长幼颠倒,以嗓门为准绳,这家庭管理是不是出了点问题呢?一家人,说话尽量不喊。我也做不到,所以加“尽量”俩字。在这个意义上,红太郎和灰太狼被认为是中国的典型家庭模式,好吧,我很幸运,我们家不典型。

 

有好朋友说,孩子么,沉不住气,才叫孩子。这也对。可一切都有界限。我不会许自己孩子去主动问人家要吃喝,要礼物。到别人家做客不乱翻,自己在家接待客人要大方。

有种竞争,有时候几个孩子在一起,夸一个,别的几个就开始自我表现,扬言自己也会这个,也能那个。遇到这种情况,我当面不说,回家会跟自己孩子说,那样不好,你能干,自己知道就够了,不用什么都要比。这一拨孩子被关注和赞赏得太多,在群体里才能得到调节。大多数家长会制止孩子向别人讨糖,却认为孩子向别人讨要表扬是一种“外向”“有闯劲”。嘿嘿,我保留意见。

反过来,还得提醒孩子,宽容对待那些竞争心重的小朋友,能夸夸别人,欣赏别人,也是素质。“成人之美”的君子风度,肯定不是把学习竞争当战场一会儿消灭一会儿战胜那种教育能培养出来的。

 

最后要说:放心吧!我那么从小在贫民窟长大,青春在浮华的消费界度过的人,也会被好教养的榜样打动,逐渐有了动力和能力去做更好的知己。我们随时开始一些补救与努力,都不会太迟。

 

想哪是哪,随手写几笔,欢迎朋友们延伸着多聊聊。这是敏感话题,因为牵涉到阶层阶级,不过,总得开始吧。吃饱饭的下一代,可以开始学点素质了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