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2013-12-19 21:21:25)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研究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

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兼考奇台县唐朝墩古城

 

古城奇台在历史上地处轮台路、碎叶路、回鹘路、金山路和西州路等五条古道的交汇处,古有“五路要冲”之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汉王朝曾经在奇台境内修筑过疏勒城(该城在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原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金满城遥相呼应,共同防御北匈奴;唐王朝曾经在设北庭都护府的同年,即在奇台设轮台县,即今天的唐朝墩古城(该城在奇台镇北部,1962年即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唐王朝在轮台设有北疆唯一的征税关卡,以保障北庭都护府的军需和军政府开支。唐王朝还在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修建了郝遮城(该城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障金山路、回鹘路之畅通。西辽和元朝在其境内修建共用过吐虎玛克城(该城在奇台县古城乡辖区内,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收复新疆后不久,即在今天的老奇台镇设奇台县,管辖今天的奇台、木垒两县的全部和吉木萨尔县的一部。汉、唐、元、清四个中央王朝和西辽政权都在奇台修筑过城池,历代中央王朝还在这里驻扎军队,屯垦戍边,派遣官吏,开府设衙,实施封建统治。尤其是清王朝统治时期,由于屯垦戍边实边政策的实施,人口的增加,交通运输的发达,奇台成为当时新疆北疆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享有“旱码头”之誉。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给奇台县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奇台发现的古钱币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在新疆县市中不多见,其中不乏填补古钱币图录空白的脱谱品。

唐代铸量最大、流通时间最长的铜钱是开元通宝。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从盛世走向衰亡,从乾封泉宝开始,唐王朝先后铸造过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安西都护府铸造)、建中通宝(安西都护府铸造)和咸通玄宝等五种年号钱,其中,乾元重宝当值比较繁杂,版式也比较多,当值有小平、折二、折十和折五十等四种,版式有背重轮、背祥云、背瑞雀等,另外还有铁质的乾元重宝小平钱。乾元重宝除了折二钱比较珍惜外,其余当值的都比较常见外。铜质的各当值的乾元重宝和铁质的乾元重宝小平钱诸谱都有录入,而铁质的乾元重宝折五十钱诸谱未录。另外,已经发现的大历元宝铜钱均为小平钱,尚未见到有折十型大历元宝铜钱。笔者有幸先后收藏到三枚不同版式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一枚折十型大历元宝铜钱,这不但填补了本人古钱币收藏的空白,也填补了我国古钱币的空白。

1、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

1.1、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背穿上骑马图(如图1):该钱形制和钱文书体特点与乾元重宝折五十铜钱一致,只是钱文漫漶,钱文笔画不及铜钱那么清晰。该铁钱的背面穿上有一个图案,似为驭手骑马驰骋状,似乎有骑马平定安史之乱的寓意。同类铜钱背面无此图案。直径36.5mm,厚3.5mm,重16.08g。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1.2、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面四星背四星(如图2):该钱形制、钱文书体特点和面背各四星文与同类的乾元重宝折五十铜钱相同,钱文略带漫漶。该钱正面方穿四角所指各有一粒星纹,背面方穿上下左右四面正中所对各有一粒星纹。直径36mm,厚3mm,重15.46g。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1. 3、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背重轮(如图3):该钱形制、钱文书体特点和背面重轮与同类的乾元重宝折五十铜钱相同,该钱锈蚀较重,钱文漫漶,钱轮略肥,钱体略轻薄,背面轮廓平夷,重轮。直径35mm,厚2.5mm,重11.06g。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乾元,唐肃宗李亨的年号。唐肃宗李亨是玄宗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他即位之日,正是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攻陷两京之时。而当他的生命走上终点病死长安之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他迎还了避乱出逃的父亲玄宗,又和玄宗在13天内先后永诀人寰。李亨在他6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终壮志未酬,在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情况下而遗憾地死去。

据史料记载,乾元重宝始铸于乾元元年。《新唐书·食货志》:“乾元元年使第五琦铸乾元重宝,与开元参用,一当十,亦号当十钱。”《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乾元元年)秋,七月丙戌,初铸当十大钱,文曰乾元重宝。从御使中丞第五琦之谋也。”这种当十钱直径不超过30mm。乾元二年,又铸造了一当五十的乾元重宝重轮大钱和小平钱。《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七》:“(乾元二年九月)戊辰,更令绛州铸乾元重宝大钱,加以重轮,一当五十。”这种一当五十的重轮大钱,直径达35mm。

因为乾元重宝折五十铁钱属于首次发现,史料对铸造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无记载,诸谱也未收录,且这三枚乾元重宝折五十铁钱都是本人从本地古玩店购得,并非原坑原址出土发现,出土地和相关信息也无从得知,这给研究它的铸造地、出土地等问题造成极大的困难。目前在没有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只能靠推断臆测。我以为,乾元重宝折五十铁钱很有可能是西域铸造,且铸造地很可能就是北庭都护府(或其所辖的轮台县)。理由很简单:一是北庭都护府是最后撤离西域的,安史之乱后,他们在失去了唐王朝有力支持和援助的情况下,苦苦坚守了30多年,一切全靠自己解决。为了维持军需,保障城内的正常秩序,铸币是必须的选择,而且他们有足够的铸币时间。二是北庭都护府及其所属的轮台县虽然不产铜,但是农耕发达,铁犁等铁质农具数量很大,和平时期铸剑为犁,屯垦戍边;战乱时期“铸犁为剑”或“铸犁为币”就成为一种必须的选择。三是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目前仅仅发现于奇台县,内地和新疆的其他地方尚无发现乾元重宝折五十铁钱的信息披露。

2、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

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如图4):该钱生坑绿锈,锈蚀较重。直径29mm,重7.26g。钱文旋读,“元”、“宝”二字颇具乾元重宝书体之风。该钱钱体大小、重量与折十型乾元重宝相当,明显受到了乾元重宝折十铜钱的影响。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当属于安西都护府的早期铸币,铸量比同期铸造的大历元宝小平钱、建中通宝小平钱、单字的“元”字钱(乾元重宝省文钱)、“大”字钱(大历元宝省文钱)和“中”字钱(建中通宝省文钱)的铸量要少得多,目前尚未见有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被发现的讯息披露。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南疆的库车县、焉耆县、轮台县等县和北疆的奇台县、吉木萨尔县等县陆续发现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元”字钱、“大”字钱和“中”字钱等钱币,这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安西都护府铸币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史料。王永生先生在《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铸地考》一文,对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等安西都护府铸造的钱币作了详尽的考证,不但探明了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等钱币的铸地,而且对铸造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等钱币的历史背景作了详尽的考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信服。近来也有人认为,有一种铜质泛红的开元通宝小平钱也是安西都护府铸造的。笔者在长期的集币实践中发现:安西都护府铸造的钱币的种类远远超出我们目前所认知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元”字钱、“大”字钱和“中”字钱这几种,还有一些仿内地币种的钱币(如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因与内地铸造的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难以区别,故一直未被认可。笔者认为,安西都护府铸造的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不仅仅限于红铜制材,也有青铜制材;不仅仅限于小平钱,更有折十钱。我在本地藏友处见到过折十型开元通宝,它小于直径40mm的开元通宝开炉大钱,又大于直径28mm的开元通宝孤品钱,其直径约为30mm左右,诸谱未载,这个钱当属安西都护府铸造的折十型开元通宝钱。乾元重宝折十钱中有一种直径约在27-29之间,钱体轻薄,钱文漫漶,背平夷无轮廓,估计是安西都护府铸造的折十型钱。另外,安西都护府铸造的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小平钱,窃以为,除了红铜钱有可能是安西都护府所铸外,凡是直径在23mm以下者,也属于安西都护府所铸,因为这些小径钱与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的大小和风格极为相似。至于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和省文“元”字钱、“大”字钱、“中”字钱,已经为大家所公认:这都是安西都护府所铸,内地没有铸造过这样的钱币。

安西都护府铸造的开元通宝(含折十型和小平钱)、乾元重宝(含折十型和小平钱)、大历元宝(含折十型和小平钱)、建中通宝,以及“元”字钱、“大”字钱、“中”字钱等铜钱和北庭都护府铸造的乾元重宝折五十铁钱在奇台的发现,与奇台当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有关。在唐王朝统治西域时期,奇台为北庭都护府的东大门,地处五路要冲:往东是轮台路,经木垒、哈密、嘉峪关、经河西走廊可抵达长安。往西经北庭走碎叶路,沿天山北麓,经阜康、昌吉、玛纳斯、乌苏、伊犁等地抵达碎叶。往南有西州路,穿越江布拉克山谷,翻越天山直通西州(吐鲁番)。往北有回鹘路和金山路,出古城奇台,经北道桥子抵达芨芨湖,在芨芨湖分两条道:一条道向东北方向进入蒙古国,经蒙古绕道可达长安,是为回鹘路。建中二年,李元忠、郭昕派遣的信使就是从这条道到达长安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留守将士也是从这条道撤回长安的。另一条道是从芨芨湖向西北穿越将军戈壁,可抵达阿尔泰地区,是为金山路。曾任北庭都护的封常青两次出师西征讨伐西突厥走的就是这条道。

奇台县城北部有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遗址叫唐朝墩。唐朝墩古城在水磨河西岸,傍水磨河而建,建筑规模和建筑级别仅次于北庭古城。唐朝墩古城东西长约320米,南北长约490米,东墙和北墙保存较好,其余城墙坍塌、采挖较严重。城墙残高2-8米,厚7米,版筑层8厘米左右。北城墙西段有后人用土坯修补痕迹。在古城北墙中段有一个方形大土墩,长宽各12米,残高8米多,土墩西南面有隘道可容1人爬上。墩顶四面高、中部凹,其四边可能是围墙,当地人称之为唐朝墩。古城内地形高低不平,文化层亦有薄有厚,浅处1~2米,厚处可达3~4米。古城中心亦有一小土墩,1974年,曾在其附近出土一个大型石柱础,上圆下方,底座直径60厘米,这个中心小土包当时可能是一座宏伟建筑。古城内有若干坊组成“田”字形格局,有屋墙痕迹,有的尚有白石灰墙面。唐朝墩古城毁弃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估计最早的毁城事件应该与安史之乱后吐蕃与回鹘争夺北庭的战争有关。自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该古城尚未进行过正式发掘。文革期间周围的农民在这里挖土肥、取土,无意中挖到了一些文物,县文管部门征集回来的有灰陶瓮2只,红陶大盆1只、长方块大石块1个、大石础1个,铁刀1把。另据有关资料,这里还曾经发现过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唐代钱币。古城遗址上红陶和灰陶残片、砖瓦残片、圆形旋转式石磨盘残片等物至今还随处可见。这些陶片胎土细腻,烧制温度较高,质地坚硬,有的细陶片还不足5毫米厚,有的陶片上还刻绘有线纹、波浪纹、网格纹、几何纹等纹饰。2009年笔者在该遗址上意外地还发现了一块唐代施釉方砖和一截残缺的灰陶管。方砖约25cm见方,厚约5cm,阳面有轻薄的施釉,釉色呈灰绿色,方砖质地坚硬,敲击当当作响,有金属声。灰陶管残件直径58mm,内径36mm,残长105mm。该陶管从断口处看为灰陶,但外表和内壁像施了一层黑釉。有资料表明:像这样用来排水的建筑材料只有相当级别的城池建筑中才会使用。目前在新疆的唐城遗址中仅发现于北庭古城。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1962年被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与奇台县境内的东汉石城子遗址(疏勒城)一起被列为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据笔者考证,奇台县的唐朝墩古城应该就是唐轮台古城。根据史料和岑参边塞诗来推断,作为唐轮台应该具备如下五个条件:

其一,距离北庭都护府很近,不出五十里。唐代著名地理学家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志》中对轮台的记述:“开元二十一年改置北庭节度使……管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县三:后庭、蒲类、轮台。轮台县下,东,至州四十二里,长安二年置。”岑参的《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中有“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诗中写的是诗人把宗学士送出北庭,一直送到了轮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中“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也是写诗人把武判官送出北庭城,一直送出了轮台东门。岑参的这些诗句都充分证明了北庭与轮台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其二,轮台城在北庭的东面,而非西面。出了阳关,经哈密、穿越天山过木垒,抵达轮台(今奇台县唐朝墩古城)的这段路称之为轮台路;从北庭向西经阜康、昌吉、乌苏、伊犁等地抵达碎叶城的这段路称之为碎叶路。因此,凡是从北庭出发归京的人必须经过轮台,同样,凡是从内地来的人前往北庭也必须先经过轮台。这就是《赴北庭度陇思家》、《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北庭贻宗学士道别》等这些迎来送往的诗总是离不开“轮台”这个地方的原因。如果轮台在北庭以西的阜康黑沟古城、米泉古城、昌吉古城和乌拉泊古城的任何一地,归京或来北庭的人就没有必要经过轮台了。

其三,轮台境内必须有一条古道可以抵达金山,因为封常青做北庭都护期间两次西征西突厥都是从轮台出发的。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两次写到封大夫从轮台集结军队,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封大夫西征的目的地是金山,即今天的阿勒泰一带,而阜康黑沟古城、米泉古城、昌吉古城和乌拉泊古城的任何一地均无古道可达金山,唯有奇台县境内有一条古道可以直达金山。这就是出奇台向东北,经芨芨湖,再向北穿越将军戈壁,抵达阿勒泰地区的金山古道。

其四,轮台与西州隔山相望,乘快马可以实现朝发夕至。岑参的《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一诗中的宗学士就是出北庭城,经轮台,走西州路,到达西州,再经西州前往库车的(“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岑参的另一首诗《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酷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写诗人自己奉命前往西州公干的经历:“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骑马从轮台前往西州,只有从奇台县境内的唐朝墩古城出发、沿江布拉克峡谷穿越天山即可抵达西州(今吐鲁番),实现朝发夕至,而阜康黑沟古城、米泉古城、昌吉古城和乌拉泊古城的任何一地均距离西州较远,无法实现朝发夕至。

其五,轮台地处交通枢纽位置,是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商贾的必经之地,唐王朝曾在此设卡征税,以供北庭瀚海军及其衙署官员开销用度。《新唐书·西域传》对此有这样的记述:“(开元七年)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 “开元盛时,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只有奇台县境内的唐朝墩古城地处轮台路、碎叶路、西州路、回鹘路、金山路的交汇点上,是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富商巨贾的必经之地,具备设卡征税的地理交通条件,而阜康黑沟古城、米泉古城、昌吉古城和乌拉泊古城则不具备这个条件。

其六,轮台承担着瀚海军、北庭都护府和轮台衙署官吏的粮秣军饷的供给,且便于将粮秣和军饷等随时运送至北庭都护府支用。这就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距离北庭比较近,以便于随时调度支用;二是有强大的粮食和草料生产能力,有足够的税收收入。《旧唐书·吐蕃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奇台的自古农业和畜牧业就很发达,有万顷良田和丰饶的草场,还有税收收入,距离北庭都护府又近,具备为北庭都护府提供物质保障的条件。而阜康黑沟古城、米泉古城、昌吉古城和乌拉泊古城则不具备这些条件。

奇台地处五路要冲,又是北庭都护府所辖的最富足的县,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农耕昌盛,畜牧兴旺,古钱币积淀丰厚,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在奇台的发现应在情理之中。

 

附:唐朝墩地表捡拾的砖瓦等遗物

1.排水陶管残件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2.唐代方砖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3.陶器残片两件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奇台发现的铁质乾元重宝折五十钱和铜质大历元宝折十钱鉴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