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微课里能不能有学生说起

(2014-10-18 00:29:47)
标签:

教育

微课

学生

课程

互动

分类: 思想录

参与了一个论坛的讨论,“微课是否要有学生”,我简单回复了一下“从微课的定义看,视频中是不应该有学生出现的。因为从狭义的微课来看,微课就是一段设计好的流媒体视频。将其丰富以后才是围绕着,这个视频所展开的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等等。也就是说微课本身是一个“锚”,它抛下去以后,整个教学才围绕着它展开。”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对“课程观”的一次训练。那么微课从课程的角度来说是否要有学生了?

      答案自然是要有学生。因为在我看来,微课的出现是课程观变革体现在现代教学技术领域的一个反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谈论学校教学说的都是教学大纲、教学法、师范院校教的也是教学论。那么为什么现在都改成课程标准、课程与教学论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课程是一种比教学概念要广泛的概念,它涵盖的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部。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的反馈等等都是课程所包含的学生因素。微课作为一种课程的新兴形式自然也具有课程的这些特性。也就是说,“微课”既包含有狭义部分——课堂教学视频(流媒体片段),除此之外更应包含的则是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课程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课程学习“小环境”。因此,“微课”就好些抛下的一只锚,抛下以后并不是不管不问了,而是围绕着它会共生出大量的资源,进而展开各种学习的可能。

回到发起话题者的本意上来,视频中是否应该有学生出现的环节,是虚拟的好了,还是真实出镜好。实际上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分类我们可以迁移出微课的多种教学方法,里面自然有学生合作、师生探究这样的方法,自然也就意味着微课视频里也可以引入学生的真实出镜。但是我为什么还是论坛的讨论里回答了“视频不应该有学生出现”了。

       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考虑发展的技术起点。微课之所以出现在今天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在电视技术获得普及后,微课理论上来说就可以存在了。毕竟把课剪辑成多长时间都是可以的,配套一些教学素材和案例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为什么偏偏是今天才流行了。这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切入,尤其是sns软件(社交软件)的普及带给人们的对于网络实时、非对应交流生活的适应。微课极大的适应了人们对于互动的渴望。而这种渴望直接得体现就是对流媒体时间长度和内容容量的微型化,即“教”的少,“说”的多,重点不在于视频本身,而是观看者、受众们的反馈和建构。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我们应该顺应技术的发展潮流,将交互的环节放心的交给网络,将传授的环节做的更加精悍更加短小,将围绕的资源、可扩展的讨论互动做得更加丰富,才是符合微课发展本质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微课乱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