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思”后一般“行”不了

(2011-08-23 21:11:03)
标签:

杂谈

 古人常说:三思而后行,其旨在提醒人们做事的时候要慎重,不能只为一时冲动而忘乎所以地想干嘛就干嘛。随着时间的流淌、岁月的推移,我们终于把“三思”变成三次思考,即“对”“不对”“对”,再三思一会儿,即“不对”“对”“不对”,总之一定是“思前想后,想后思前”,把大脑内部搞得昏天黑地,突然发现该做的还没来得及做,该有的机会一溜烟没了。
上学考试的时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一个窍门,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相信第一感觉,有时候想多了反而是多想了,往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在高三做文综题时这种感觉最明显,文史类的题目本来就扑朔迷离的,想得越深反而陷得越深,等想要出来的时候突然找不到方向了。于是很多时候,我就采用“一见钟情”的方法,省去那些三思来三思去的过程,效果不错。
但我并不是在说,做事就要一根筋——“说了就做,做了就错”,这种思维方式当然是不可取的。做事时想得周到,谋划地得当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方面上硬是反复琢磨,往往会将思维局限在一种无法脱离的空间,不断地思考之后往往就演化成“较汁”,甚至是钻牛角尖。在你钻牛角尖的时间里,你的对手可能已经先行一步,成功的果实很可能已经被对手抢在手中了。
行为学曾把“三思”的过程简单地抽象了一下,那就是旧思想和新思想的斗争,而人往往在过去的思想中纠结,因此记忆这种东西时不时就出来伤情一下。但面对的问题大多是跟新环境新氛围有关,套用以前的思维模式搞不好就会让历史埋没。成功是为敢于突破的人准备的,敢于突破就是敢于打破固定的生存方式,比尔盖茨是这样成功的,巴菲特也是这样成功的,但这绝不是脑子一热就大获全胜,而是把思前想后的功夫用在实事求是的地方去了。
既然“三思”后一般“行”不了,何不把时间留给思维上的创新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浅唱月光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