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学问
(2011-07-30 21:18:17)
标签:
杂谈 |
《定位》的有一章节是专门研究企业产品的如何取名,《二十二条商规》的“领先原则”中也十分注意名字在整个产品推广中对预期消费者的影响,对名字的合理定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一个新生儿诞生时,他的家人一定会忙前忙后地给孩子取个好名字,名字是信息和大脑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名字加上一点想象来猜测这个人会怎么样。就像叫“小花”“小草”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农村娃,不管是不是,在人的第一印象中可能感觉比较俗,甚至在有些人眼中一次性定位为某一类人,可见名字对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对于一个企业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名字将起到不可预料的作用。
在学校里常常有学生重名的现象,我就有一个同学和另外一个同学重名,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也总是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好在妈妈给我起得名字比较独特,几乎是举世无双了。也许很多父母比较粗心,在起名字的时候感觉差不多的大众化的就行,甚至觉得大众化比较亲切,叫得人多就越好,当然这里面包含着个别的奇怪信仰。可如果满大街上的人都穿一样的衣服,就算这件衣服做过精细、布料上等、欧美品牌,但我估计也没人会欣赏,满眼都是一样的,分不出什么好与坏,就和学校的校服没啥区别。同样,如果所有人都要一个相同的名字,搞不好会天下大乱。
既然人取个大众化的名字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那么企业的产品要是也弄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似乎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收益。最近看的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延伸原则害死企业的未来。很多企业的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时,尤其是在一个产品打出名声时,他们认为用这个名字来连带其他系类产品,一定会有好的收益,但往往是事与愿违。麦淇淋是这样,蓓尔美尔公司是这样,拜耳是这样,联想手机是这样,很多人都觉着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字或者说一个比较品牌比较响的名字一定会带动其他商品的发展,但这个品牌很可能已经在人们头脑中有了一个定位,就像施乐,它几乎已经是复印机的代名词,突然开始生产电脑,预期消费者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何况大家只知道施乐是复印机的老大,至于它的电脑谁晓得会怎么样,这种产品延伸就像一根长链子一样,缠着缠着就把自己缠死了。
以前商家们都说,投资需谨慎,入市要小心。现在还要添一句,取名要用心。
前一篇:相识——思想交集,谈及广告
后一篇:当我们老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