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官并不是越清越好

(2010-04-10 00:19:00)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极力赞美清官的品德高尚,唾弃贪官的品行恶劣贪赃枉法。如果从整个社会的公平角度来说,清官的存在对维护公平权益产生着巨大作用。但从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中阐述着同一个道理----世界不存在公平。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提到“公平仅是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甚至相对公平都是难以企及的”,而清官的责任便是维护和平,说的具体点就是维护所谓大众的利益。于是那些胸怀天下心系百姓之人走上仕途,开始了他们清正廉洁的道路。为了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便出现了同一个目的两种不同路线,一种是仁教类也就是孔子所主张的以德治民,另一种则是厉教类也就是韩非子所提倡的以法治国。
自秦汉以来中国更多的沿袭着后者,官员走马上任后为了达到利国利民的目的,便不断地除奸除恶,于是衍生了“酷吏”二字。宋代一官员王鼎,有人说他是父母官,有人说他是个黑心肝,但宋史上却记载着“至微罪无所贷”,就算是一点点小错也不能够宽容。这是对人的严格要求还是苛刻呢?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人都无法做到完美更何况老百姓呢。而像王鼎这样的清官非要达到至善至美,焉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于是制定出大小刑罚三千种,弄得一片怨声载道,甚至对暴君的产生起到了直接影响。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类极清之官对维持社会稳定所起的负面作用,不得不怀疑清官其本质人道在哪里。史学家曾评价说,清官两袖清风,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两袖清“疯”,清廉到一定程度将成为了苛刻的心理满足。说白了就是他们希望每个人都是美好,而且迫切希望极力需求达到这样的目标,但事实证明那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必须要存在好与坏两种类型,矛盾永远是对立统一存在的。
其实太清廉的官员不单单是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安因素,对他们个人来说也并非什么好事。数一数历史上冤死的最多的官员就是清官,而害死清官的几乎都是贪官。如果抛掉一些无谓的价值观,有一点可以肯定----贪官要比清官睿智。也许贪官是坏了点黑了点,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原则----拿钱办事,所以他们在整个仕途中不仅仅获得的物质财富,更多的懂得怎样圆滑处世。乾隆年间出了个有名的贪官----和珅,难道乾隆帝不知道和珅有多贪吗?他是知道的,但他绝对不会轻易地就干掉和珅,他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太过于认真,和珅不单单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半个朝廷的事,而嘉庆帝正是不明白这一点执政后第一个去抄了和珅的家,殊不知他打乱了社会潜规则。
这个社会永远存在这两头,清官想要把一头永远的压下去,其实压到最后很可能把自己压进去的。但并非排斥清官,清官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分的苛求将成为谬谈的起源。清官不是越清越好,人性的本身就不是无暇的,有些参差反而更容易入世处世,更容易明哲保身,更容易对社会做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淡淡的忧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