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能力是被逼出来的
(2010-01-16 17:28:28)
标签:
杂谈 |
戴尔卡耐基在分析“人性的弱点”的时候提到过一个极性原理,说点简单些就是逼出来的能力,刚刚结束的学业水平考试让我清清楚楚的目睹了这一原理的实践。高中的学生都知道学业水平考试不过关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高考资格,所以这次考试对我们而言异常重要,平时学习拉脚的同学也着了急,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学到真才实学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他们便开始走些地下通道---手机传答案。先不要从是非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先看结果,按照博弈的比率来看他们将有更多的胜算。对,我承认这种行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是这种胆量却是值得佩服的。
很多人进入社会后开始吃惊诧异,为什么曾经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同学找不到工作反而成绩差的同学成了老总。这些“差生”老总几乎都有过考试作弊的经历,他们甚至把这个当做成功的一种策略,所谓的策略并不是弄虚作假而是一种被逼出来的能力和胆量。很多时候机会来临时,你总是在犹豫总是左顾右盼好像等着大家一块选择,就算机会能够等待,等着你带上一大群人来共同选择这一个机会,估计连你站的地方都没有,何况机会难得来去匆匆。很多成功人士说他们成功往往是一种冒险性的活动,甚至他们在一种处境相当艰难的情况下及时做出的选择。18世纪时美国西部兴起淘金的热潮,这算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吧,但是大家蜂拥而至金子却越发难淘,一个年轻人念淘金无望而自己也已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于是他贸然放弃淘金转变成卖水,当时大家都笑话他真是人穷志短,孰知他依靠卖水挣到了第一桶金。在那种情况下如果他还是坚持淘金淘金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饿死街头,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已经没饭吃了,这样求生的念头也驱使着他能力的迸发,所以他成功了。
有些能力是被逼出来的,但是在学校里处于前茅的同学往往缺乏这种能力,他们一直觉着只要这样努力就可以得分,他们的思想理念中只有一点----朝一个方向努力做就可以得到成功,在中国教育制度下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优等生也非常满足于分数上的提升,中学---大学---研究生....但还是找不到工作。那些成绩差的同学往往被老师逼被家长逼,为了少些痛苦他们必须学会怎样去处理四面楚歌的局面,于是他们学会了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成绩不好肯定考不上名牌大学甚至只能混个高中初中就玩完了,只能早早的去适应社会更多的接触人与人之间的智慧,也必须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于是他们便学会了坚强,这时候他们顶多二十五六岁,同龄的优秀学生这时也毕业了。所谓的差生凭借着他们多年从逼迫中获得的两种能力----人际交往和坚强,很快的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那些优等生闲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最后只能给人家打个下手做个帮工,还整天一肚子的抱怨,这辈子其实也就这样了。
成为了老总,他们同样处在压迫中,为了提高利润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来寻找战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处境,如果他不努力那么意味着他的公司要倒闭,他的员工要失业,他的生活要崩溃,他还是被逼被逼,所以要不断地创造佳绩来寻找安全感,他是谁啊?他是牛根生、唐骏、史玉柱、比尔盖茨、巴菲特......他们的经验是:有些能力是被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