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静即躁的衍生
(2009-08-21 21:13:29)
标签:
杂谈 |
寻静,何处为静?难道零分贝就是绝对的安静吗?死亡比任何地方都静,能这么不选择吗?不能。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的,静与躁也是如此,只能存在于相对环境中,或者说只是一念之差。我曾经在夜市上看到有人在角落里津津有味的读着书,于书而有感而发便情由心生,不由自主的随着书中的情节走到另一个境界里。不管那人读的是小说还是杂志,不管是好书还是坏书,在闹市的喧嚣到处都是烟雾缭绕,嘈杂一片,但是他能够钻进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块宝地,那一刻他的心不随世俗而浮动,不受万物所浸染,是多么的宁静而纯洁。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曾被一幅画久久吸引。那是一幅青山绿水图,已记不清是哪位名家的大作,只是画面还历历在目。奇峰妙壁挺拔险峻,清流急湍潺潺溪流,两眼呆滞仿佛心都进了画面,身处奇山妙水中,恍如走近人间仙境,追名逐利的浮躁之心蓦然的平静,只闻得到桃花源的气息,那个片刻心是如此静,其他万物一切似乎都化为乌有,可惜就是那一会儿的当儿。
静由心生,佛家言“心静自然凉”,心静下来,就感觉四周都是安详的没有一点浮躁之感。很多人执迷于找到安静的地方,中国人自古就有隐居深山一说,一提隐居立即就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既清高又脱俗,陶渊明兴许真的陶醉于这种生活。但有的人也想效仿,这几年国外也兴起来,逆城市化嘛,富人们纷纷离开城市,打着放弃功名利禄的旗号,到乡下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听起来挺惬意的,做起来还真麻烦。不用几天,这群富佬就腻了,觉得山野生活没有情趣,不能使人上进,而且四周瞅瞅都是些鸡鸭鹅叽叽喳喳的乱叫,没档次感,于是又“班师回朝”回归到他们的都市生活。
《菜根谭》上说“静是躁的本源”,一心想要寻得静的人,往往是心灵里最浮躁的,因而他也很难以平静的心去发现心灵的净土。总躲在人群最少声音最小的地方,这也失去思想交流的机会,执著于所谓的安静,其实就是一种自闭现象。静与躁或许就在思维的一瞬间,偏差小之又小,因为那只是心的一种触动。追求静的人往往是沉浸在纷扰中难以脱尘,就像掉进沼泽里,越想出来陷得越深越难以自拔,寻静也是如此,越是非得追求静越是浮躁不安,寻静就是躁的衍生,所以有时你想要安静却又安静不得时,你会怒火冲天搞不好还会跟人家吵上一架,结果是更烦更躁。
寻静即躁的衍生,会让你对静认识的愈来愈迷茫,逐渐的偏离静的轨道,陷入躁动的冗杂中。其实,静地不在别处,只在心里,心静,一切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