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场)》读后感
(2009-08-18 14:15:22)
标签:
杂谈 |
忠贞不渝的爱情佳话,亘古不变的爱恋,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感染了千百年的少男少女,读懂了世间爱的真谛。
爱情是种兴奋剂,中了爱情魔咒后痴迷的疯狂,难怪有人说恋爱的人最傻,傻到连生命都肯舍弃。罗密欧对朱丽叶一见钟情,可是两家族竟是世仇。情--仇,所以引发的朱丽叶被迫婚嫁,真情打动了劳伦斯,于是得到安眠药希望能够与罗密欧再结连理。她事先也未告诉罗密欧,由此一系列事端导致大家都误以为朱丽叶已死,可怜的罗密欧伤心欲绝杀死了帕里斯伯爵,饮毒殉情。最后一次的面对着自己的爱人,罗密欧那一句“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在爱中凄凄离去。朱丽叶悔恨交加,刺痛的匕首捅入心际,刹那间化作了另一种爱的诠释。
但无论怎么诠释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殉情着实令人捏把汗!为什么这么冲动,朱丽叶的死对于罗密欧的确是个莫大的打击,可罗密欧并不理智甚至还没弄清朱丽叶到底为什么会死,就算朱丽叶真的死了,作为男人的罗密欧就这样白让自己的爱人莫名的死去,那也太不值得了!因为罗密欧遇到打击时没有能力去承受,所以急早的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本来可以起死回生的爱情也就这样在悲哀中销声匿迹。
当今社会类似的事也频频发生,报纸上隔三岔五就刊登某地女子因失恋而跳河跳海跳井自杀,诸如此类,似乎天天都在上演。死真得能解脱吗,只不过是让生者更痛死者不宁,根本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爱情往往最容易产生这股冲劲,觉得自己一死了之轻松得很,难道死后对方就会爱你吗,还是为了让对方在心里内疚一辈子?内疚就是爱吗?不是,搞不好那些没良心的还觉着是件好事呢!而你,就这样无辜的死了,怪不了别人,只是自己对于爱情认知度不深,落得个悲惨下场。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都死了,但是两家世仇也由此淡化,蒙太古和凯普莱特反而成为了朋友,难道上一代的仇恨必须用下一代孩子的血才能还清吗?这样他们两家什么也没得到,要是之前彼此都谅解谅解,各退一步,完全可以高高兴兴的办喜事,现在倒好喜堂改灵堂,喜事变丧事,还赔上了帕里斯伯爵,酿就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态,何苦呢!仇恨就那么难以舍弃,一辈子背负着这样一个包袱难道就不觉着累?
恨的最高境界是将恨化作一种动力驱使着自己不断前进,将恨化作一场春雨滋润枯干的心,以德报怨才是上策,可惜就连当代也没有几个人能达到此境界。他们无法驾驭恨,反而成为仇恨的奴隶,被驱使被奴役,把一切的真善美都抛入火坑,邪恶的走着痛苦的行径。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里的悲剧爱情,大都是因为上代的恩怨下代的偿还,尤其是古装剧中,前朝公主与当朝皇帝的情仇,撕裂了多少爱情的花景。其实他们愚蠢的将仇恨的砝码强压在自己身上,在仇恨的压制下艰难的履行着仇恨的使命,到头来只不过将仇恨回报给自己,既然如此为什么还去重蹈覆辙呢!
莎士比亚在几世纪前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可怜的人儿,至今还在不断地重复上演同样的痛苦,醒悟吧!爱,别爱的那么冲动!恨,别恨的那么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