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戒心引发逆反心理

(2009-08-03 20:59:11)

  “逆反心理”是社会上的一个热词,在青春期也频频出现,也是家长老师烦恼的焦点,孩子的行为常常事与愿违,方向与所期待的恰恰相反。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学校里的校规严明规定:禁止早恋!禁止吸烟!禁止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禁止......老师也是天天在告诉学生不准干这干那。以严格的要求阻止学生的行动。想想看,学生是机器人吗,按按开关就说不动就不了吗?这种不科学的禁止反而引起大家的兴趣,胆大的同学便率先偷食禁果,一饱口福,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规定的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以“禁止”“不准”的方式出现潜意识里给学生造成了戒心,对此感到怀疑从而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开始了探索。

   戒心不单单有警戒之意,心理学曾认可,这种思维模式常常诱导人冲破所谓的警戒线。性格越活跃,跨越性思维越强的人,越容易去尝试,从而引发了逆反心理。

  其实很多商店经营不善与“戒心”也有一定的关系。前几天去逛精品店,百爱神和啊呀呀在石岛算是两大连锁精品,其店面、商品、定位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临近大商场,可是啊呀呀每天可以门庭若市,而百爱神却门可罗雀。在啊呀呀里购物服务员大都是在不远处看着,用余光扫着;而百爱神的服务员异常热情,顾客到哪他们到哪,结果把顾客都给吓跑了。热情服务是件好事,但要在顾客需要的时候出现,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顾客,买东西的时候总有那一两双眼睛死死的盯着你,像个侦探似的认定你是个黑手,下一次你还会再去那儿吗?

   这种“热情服务”为顾客筑起了一道强悍的戒心墙,顾客会觉着这不是逼着自己在这买东西吗,好像还没到“过了这村没这店”的地步。戒心刺激着逆反心理,干嘛非得在这看人家白眼,买个东西让人家当半个贼,越希望卖出去就越不买,这就是顾客的心理。所以说热情应适度,找好场合。超市迅速发展起来在某种角度上说就是消除了人的戒心,可以自由无监视的购物,使顾客在心理上放松,也是一种信任的表现,最终抑制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宜好货”,就如2006年凯美瑞的一款汽车市场价位两万一部,结果没有人敢买。小的商品特价促销是为了多卖多盈利,可是这种大而贵重的车辆如此降价,一定会引发顾客怀疑的眼光----莫非有质量问题。购买的戒心随之产生了,他们会想这部车的机件一定是旧的,什么发动引擎一定不好,安全系数一定不高......一切劣势都会凭空而起,逆反心理愈强,最终放弃了便宜货转向其他高价品牌。顺便提醒广大商家,贵重商品不要轻易地的降价,有时弄巧成拙反而毁了自己的品牌。

   消除戒心是成功法则之一。国际上知名的推销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老实木讷,他们并不会太花哨的语言,也不像有些推销员推销时非得眉飞色舞甚至手舞足蹈,可成功一定有成功的技巧----独特的气质----老实。人们看到他们的第一眼就感觉他们非常真诚,也许通过一定的语言,总之这样就很快消除了戒心,在晓以言辞就可成功。所以有句老话说,“老实人要么不骗人,要么骗死人”这是不假。

   人们在交往中都知道要避免隔阂,“戒心”就是隔阂中的一种,同时也充当了逆反心理的催化剂,二者是幽灵伴侣,几乎是同去同存。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扼杀住逆反心理,那么首要一步就是消除戒心,打破隔阂,让他与你同向而行,最好是你领着他走,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说“我的地盘我作主”获得一定的主动权,成功也就跟着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星夜际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