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的”字的歧义句
(2009-03-06 21:35:47)
标签:
语言的字歧义教育 |
一、引言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是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不同的语义内容。歧义又叫做同形。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歧义在语言中大量存在。正是由于歧义句有两个以上的意思,两种意思有时差别很大,因而造成交际活动中的误解、费解甚至使人听读后不知所措。这就使语言表达努力达到避免歧义、表达清楚明白、减少由于语言表达造成的交际障碍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里的歧义现象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按照歧义现象存在的方式,可以分为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口头歧义主要是有同音词造成的。书面歧义比较复杂,从歧义产生的根源分析,书面歧义可以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词汇歧义主要是由词的多义性而引起的,组合歧义是在句法组合中产生的歧义。
在众多歧义现象中,有一种是带“的”字的歧义语句。本文针对带“的”字歧义现象,从语言事实出发,通过层次切分、结构分析、配价分析、语义分析等方法,对归纳出的各类带“的”歧义进行分析,总结产生歧义的条件,寻找分化手段,以得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本文采用符号代入法:N表示名词,NP表示名词性成分,V表示动词,VP表示动词性成分,A表示形容词,T表示数量词,符号间组合用“+”号表示,汉字表示恒常量。
二、九种带“的”字语句歧义格式
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将每种格式的语句分为有歧义和没有歧义的两组进行研究。
2.1.V+N1+的+N2
A类:⑴热爱人民的总理
⑵支援西北的“老上海”
⑶咬死猎人的狗
B类:⑷研究曹雪芹的家世
⑸充满爱心的孩子
⑹翻越高山的勇士
其中A类有歧义,B类没有歧义。层次切分和结构分析如下:
热爱人民的总理
通过层次切分和句法结构分析,发现例(1)有两种情况。这就决定了例(1)可做两种理解。前者可理解为:人民的总理是个好总理,人民热爱他。后者可以理解为:总理工作称职,体恤民情,是热爱人民的好总理。例(2)(3)具有与例(1)相同的层次切分和句法结构,产生歧义也就不足为奇了。例(4)(5)(6)都只有一种层次切分方式和句法结构,只有一种理解,因而没有歧义。将A类和B类进行比较分析发现,A类产生歧义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第一,V是及物动词,V的语义既可以指向N1又可以指向N2;第二,N1+的+N2可以构成偏正结构关系;第三,V+N1可以修饰N2。B类没有歧义现象。在B类句子中,V是及物动词,V的语义有时同时指向N1和N2,有时只指向N1。当V的语义同时指向N1和N2时,虽然V+N1和V+N2都有意义,但却必定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情况:一是V+N1不能修饰N2。如例(4),“研究曹雪芹”不能修饰“家世”。二是N1+的+N2无意义,V+NP2不成立。如例(6),*高山的勇士,没有意义。当V的语义只指向N1时,句子不会产生歧义。如例(5),“充满”的语义指向确定,即指向“爱心”,不能指向“孩子”,不满足第一个条件,所以不会产生歧义。
要避免这种格式造成的歧义,我们可以利用句子出现的语境,也可以打破这种歧义格式,换一种说法。例如,例(1)可以改写为“总理受到了人民的热爱”或是“总理热爱人民”,也可以通过增加词句,使意思表达的更具体明白。如例(2)可写为:“这群‘老上海’为了祖国的繁荣,不远万里来到西北,支援西北的建设”或是“西北的‘老上海’生活困难,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援”。
2.2、V+的
A类:(7)修改的
(8)送的
(9)认为的
A类有歧义的,B类没有歧义。对于这种歧义格式,我们无法像对待格式1一样进行层次切分和句法结构分析。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分析这种歧义格式呢?应该怎样识别出这种歧义格式产生的多种意义呢?
陆俭明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答。在这本书中,陆俭明利用配价分析法对“V+的”的歧义格式作了全面的解释。配价分析法是指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的研究、分析手段,简称为“配价分析”。“价”指的是一个动词所支配的属于不同语义角色的名词词组。
“V+的”是否产生歧义就要看V是几价动词,如果V是一价动词,“V+的”不产生歧义,如B类。如果V是二价或三价动词,“V+的”就产生歧义,如A类。无论是产生歧义的A类句还是不产生歧义的B类句,“V+的”都表示名词性成分。“V+的”这种“的”字结构所指称的是动词V的配价成分。例(7)“修改”是二价动词。“修改的”所指的是“修改”的两个配价成分,即“修改”的施事与受事。所以“修改的”可能指修改某物的人,也可能指所修改的对象。例(9)中的“认为”也是二价动词,分析方法如上。例(8)中的“送”是三价动词,“送”的配价成分有三个,分别是“送”的施事、受事和与事,所以“送的”可能指送东西的人,也可能指所送的东西,还可能指接受赠送的人。B类中的动词跑步、考试、流动等都是一价动词,此时的“V+的”都指V的施事者。因为只有一种理解,所以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V+的”指的是V的配价成分,所以要消除歧义就要补充V的配价成分,对于二价动词,只要补充V的一个配价成分,“V+的”就不会产生歧义,此时“V+的”指称的是另一个配价成分。对于三价动词,需要补充V的两个配价成分,“V+的”才不会产生歧义,此时“V+的”指称的是V的第三个配价成分。例(7)写成“修改文件的”或“我修改的”都不会产生歧义。例(8)写成“我送老师的”、“我送礼物的”或是写成“送老师礼物的”都均不产生歧义。
2.3、N1+和+N2+的+N3
A类:(13)山西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B类:(14)姐姐和妹妹的房间
其中A类有歧义,B类没有歧义。层次切分和结构分析如下:
山西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例(13)有两种层次切分方法。两种层次切分可做两种理解。例(13)前者理解为“山西”与“江苏的部分地区”并列,后者理解为“山西省和江苏省两者的部分地区”。
这种歧义主要是由于并列成分不明确造成的,通过分析格式3,产生歧义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第一,N1N2能并列;第二,N1与N2+的+N3能并列。B类没有歧义是因为N1的并列成分确定,只有一个,只能做一种理解。如例(14)“姐姐”只能和“妹妹”并列,而不会和“房间”并列,所以例(14)不会产生歧义。要避免这种格式产生的歧义可以结合语境,也可以调换并列成分的前后顺序。如例(13)可写为“江苏的部分地区和山西省”;还可以将句子补充完整,如例(13)写成“山西全省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
2.4、V+了+T+的+N
A类:(15)做了三天的饭
(16)读了一个星期的报纸
B类:(17)骑了十公里的自行车
(18)批了一尺高的作业
A类有歧义,B类没有歧义。层次切分和结构分析如下:
做了三天的饭
A类句都有两种分析形式,B类有相同的层次切分和句法结构,只有一种分析形式。通过A类、B类比较分析发现格式4产生歧义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第一,T的语义能指向V,能做V的补语;第二,T的语义能指向N,T做N的定语。B类没有歧义,是因为T的语义指向明确,或指向V,如例(17),“十公里”指“骑”的路程,不能指向“自行车”,或指向N,如例(18),“一尺高”指作业的数量,不能指向“批”,都只有一种理解,因此不会有歧义。
要避免这种格式的歧义现象,把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当然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另外也可改变句子格式,使数量词的语义指向更加明确,从而消除歧义。例(15)可根据“三天”的指向将句子改写成“三天都在做饭”或“把三天的饭做了出来”。
2.5、对+N1+的+N2/V
2.5.1对+N1+的+N2
A类:(19)对他的态度
B类:(21)对文物的兴趣
A类有歧义,B类无歧义。层次切分和结构分析如下:
对他的态度
对文物的兴趣
通过层次切分和结构分析发现,没有歧义的B类里,与“对”字产生对待关系的只有一个,例(21)中,与“对”字产生对待关系的是N1“文物”,例(22)中,与“对”字产生对待关系的是N2“质量”,而有歧义的A类与B类有着明显的不同,“对”字与N1N2都能发生对待关系且有意义。A类是B类两种情况的同现形式,由此可见,A类同时兼有两种语义关系,产生歧义也就是必然的了。
2.5.2对+N+的+V
根据V是及物动词(Vt)还是不及物动词(Vi),又可分为两个次类,即:对+N+的Vt;对+N+的+Vi。
2.5.2.1对+N+的+Vt
A类:(23)对他的采访
B类:(26)对现实的批判
层次切分和结构分析如下:
对小王的误解
对现实的批判
很明显,A类有歧义,B类没有歧义,A类有两种层次切分和句法结构,如“对小王的误解”可以有以下两种意用:一是小王误解别人。例如:对小王的误解,小李表现得很大度。二是别人误解小王。例如:当时,社会上对小王的误解很深。A、B两类格式相同,A类有歧义B类没有歧义,根本原因在于内部语义关系不同。A类的N与Vt有两种语义关系,一是施动关系,二是受动关系。B类N与Vt只有一种语义关系,即受动。这也可以用配价分析法分析。Vt是二价动词,Vt有两个配价成分,N可以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另外,A类还有一个特点——N的语义特征是人类,N既充当受事者又充当施事者。
2.5.2.2对+N+的+Vi
(29)对他的成长
层次切分和结构分析如下:
对他的成长
这一类没有歧义。Vi与N只有一种语义关系,即施动关系。也可用配价分析法解释。Vi是一价动词,其配价成分只有一个,即Vi的施事者,所有V是一价动词,这种格式不会产生歧义。
通过上述分析,“对+N+的+V”是否产生歧义,主要是看V是几价动词,配价成分的施受角色能否确定。要确定施受角色可以通过语境,也可以改变格式,使各配价成分清晰明确的显现出来,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明确性。
2.6、T+N1+的+N2
(32)两个孩子的家长
(33)三个学校的领导
层次切分和结构分析如下:
两个孩子的家长
因为该短语有两种层次切分方法,“两个”的语义指向究竟是“孩子”还是“家长”,不明确,所以才导致了歧义。同时发现,不同的切分,短语所指示的数量不同,前者切分形式数量是确定的,有且只有两个。后者切分形式数量不确定,至少一个。这种格式产生歧义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第一,T能修饰N1,第二,T能修饰N2,第三,T+ N1能修饰N2。要避免这种数量型的歧义,可以调换语序。如,“三个学校的领导”可写成“学校的三个领导”。
2.7、 A+的+ N1+和+ N2
(34)大胆的侦察员和连长
(35)五彩的花环和绸缎
层次切分和结构分析如下:
大胆的侦察员和连长
“大胆”一词的语义指向不明确所以导致了歧义。这种格式歧义产生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第一,A能修饰N1;第二,A能修饰N2;第三,“A+的+N1”和N2能并列。消除歧义除了可以根据语境外还可以调换词语,改换词语,例如,例(34)可写为“侦察员和连长两个大胆的人”或“大胆的侦察员跟随着连长”。
2.8、A+的+N1+的+N2
(36)幽默的莎士比亚的剧本
(37)刚建成的S大学的教学楼
层次切分和结构分析如下:
幽默的莎士比亚的剧本
因为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切分而产生歧义,歧义产生条件:第一,A1能修饰N1;第二,A1能修饰N2;第三,“A1+的+N1”能修饰N2。消除歧义的方法是化整为零。例如例(36)写成“莎士比亚很幽默,他所写的剧本……”或是“莎士比亚写了很多剧本,这些剧很具有幽默性。”
2.9、人+的+N
(38)三毛的故事
层次切分和结构分析如下:
三毛的故事
例(38)(39)都具有一种层次切分的方式,但都有歧义。“三毛的故事”有两种理解,一是“这些故事是关于三毛的”,一是“三毛写的故事”。“鲁迅的书”的两种理解分别是“书是关于鲁迅的”和“鲁迅写的书”这种歧义的条件是“人+的+N”有两种含义,一是“人拥有N”,一是“N的内容是关于人的”
三、结语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是运用频率很高的虚词,在组成偏正短语时扮演重要角色。“的”字前的定语修饰“的”字后的中心语,而可作定语中心语的词类很广泛,这就决定了“的”字词句的普遍性,人们在说话写作时不注意严格的表述,“的”字歧义就很容易产生。要避免产生“的”字歧义,可以采用打破歧义格式、增设语境、变换词语、调换语序等方法,以使句子表达得清楚明白。
参考文献:
[1]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3] 刘顺,《“对”字短语作定语的歧义问题》,《汉语学习》,1998年第6期。
[4] 郭水华,《现代汉语句法歧义四种格式剖析》,《河池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
[5] 杨莉,《歧义的揭示与消除》,《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