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汉宣元储位 |
分类: 四晃茶屋 |
汉宣帝刘询一生做过三回大的秀。既然是做秀,自然非本心。
这三次,第一次是册封皇后。其实当时他并不一定属意原配许平君,很大程度上是不愿让权倾朝野的霍光霍大将军之女上位。另一层更深的用意,谁都知道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是个受过耻辱宫刑的前科犯,仅此一点,就让刘询很没面子。但为何最终敲定许平君?这就是宣帝要演给世人看的,以一个不弃糟糠之举,瞬间赢得了天下人心。
第二次是在立太子上。后世好多史家对宣帝的这一秀颇有微词,甚至有人明言其选错了接班人,而西汉盛衰的节点,就在他的这次立储上。当时的情况是,刘询既然做出了不弃糟糠之举,戏就不得不继续演下去。对待结发妻那般恩爱,二人于民间所生的嫡子刘奭,子以母贵,储位也就非他莫属了。
这第二场秀宣帝演得有些被动和悲催,反映了他家国政治为儿女私情所纠缠的弱点。
第三场秀与刘奭母子无关,是关于曾行废立之事的霍大将军的,是两个各怀心思的男人精心演出的一段对手戏。宣帝就大位已大半年,霍光假模假式要“稽首归政”,将朝政大权交还给刘询。刘询呢,深知霍大将军的真实心思,考虑到自己羽翼未丰,脚还没站稳,于是来了个“谦让不受”。宣帝传谕下去,政事仍先禀报霍大将军,“然后奏御”;且“每朝见,上虚己敛容”,在朝中,身为天子的刘询总是一副虚心收敛的样子。此属另一个话题,免过不提。
今天专说太子刘奭因何差点丢了储位。
刘奭立太子时年方八岁,等他逐渐长大,性格上绵柔仁慈,思想上倾向于儒教。
刘奭平时留心观察,发现父皇喜欢和重用的官员,大多属于精通刑罚律令的,父皇很热衷用严刑管束臣下。对此,自以为已懂世事的刘奭,心中有不同的看法。
这一天,借着父皇又以诽谤罪处死杨恽、盖富饶二大臣之机,饭桌上他一本正经地提醒起了父皇,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父皇您用刑太过了,孩儿认为还是应当多用儒生,以教化感人。
不等他讲完,宣帝立马投箸,怒斥道:我汉刘自高祖立国以来,自有自己的一套牧民治国术,简单说就是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王道霸道交替使用,怎么可以独以道德服人,以教化治天下?!
刘奭欲辩解,父皇不给他机会,继续怒气不减道:你晓得什么,那些迂腐的儒生,平日不识时务,动辄好古非今,混淆名实,不守本分,不懂规矩,“何足委任?”怎么敢把江山重任托付给这些人?!
见父皇真生气了,刘奭没敢再吱声,低头缄默不语。
此事更加严重的后果在于,刘奭因此而险些失去太子位。
这顿饭之后,在宣帝刘询心目中,刘奭留下个仁弱无能的坏印象。此后每看见他,越看越觉得他难负重托。有一回,宣帝甚至对身边的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乱我家者,太子也!”日后搞乱我汉刘江山社稷的人,就是刘奭这小子!
打这儿起,宣帝开始动了易储之心,渐渐疏远冷落太子刘奭。
这时节糟糠之妻的许平君已逝去多年,宣帝宠爱有了新人,即妃子张婕妤;最欣赏的皇儿是张婕妤所生,封作淮阳王的刘钦。“上有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他几次想用刘钦替换掉刘奭。
最让刘奭吓破胆的一次是,宣帝刘询当众公开这样讲:“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钦儿明察事理喜好法律条令,是个理想的接班人,应该做朕的太子。
听到这话刘奭几乎晕死过去。可最终宣帝为何没有付诸行动呢?“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原来,宣帝还是碍于太子娘舅许家的面子,毕竟人家当初在自己落难时帮衬和照顾过自己。
汉宣若不念旧情,刘奭铁定被废。如此后来接继汉刘大位的,那就说不准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