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东坡老虎人兽鸡汤 |
分类: 渔樵夜话 |
前一阵子,北京、浙江一南一北,相继发生老虎伤人事件,一只虎还死在了惊慌失措的人的枪下。老虎素称山中之王,人与这个大虫的关系,历来亦敌亦友说不清。爱之,画了挂在厅堂;恨之,景阳冈上捶死。
古人不少谈虎者,北宋大文豪苏轼有一段说虎的文字,妙趣横生。感觉他既是在认真地说笑,又是在说笑中阐发着大道理。
讲东坡妙论老虎之前,先扯扯另一件有关老虎的事儿,记在《西京杂记》里。飞将军李广尽人皆知,武艺高强,骑马射箭乃看家本领。有一天他和子弟们一起打猎,在冥山北遇着一只大老虎,卧在那儿,虎视眈眈。李广张弓搭箭即射,“一矢即毙”。尔后剥皮食肉,还拿老虎的头骨架当了枕头,以显示降服猛兽;又照老虎的样子用铜铸了个便盆,意在羞辱老虎。
这不是故事的的关键,故事的关键在下边。改天李将军带人又到冥山南面打猎,时值黄昏,只见一猛虎卧在不远处。他开弓发箭,由于发力太猛,箭的尾羽都射进了老虎体内。走进一瞧,发现原来是一块大石头,远看形状似虎。众手下连赞李广臂力惊人,箭能射穿石头。李广得意,回身退至远处,再朝石虎射去一箭。进前查看,却箭簇破损箭杆折断而石虎皮毛未伤。
当你不知道是石头的时候,箭可以射穿之;当你知道它是石头时,用尽力气却万难射入,这怎么回事呢?有人带着这个问题来问大学者杨雄,杨雄给的答案是:至诚则金石为开——真诚能感天动地。
这位好钻牛角尖,接着问杨先生:从前一群人出船东海,突遇大风,船随风漂了一天一夜,幸运看到一小岛,大家兴奋,忙解下缆绳放置沉船石,将船停泊小岛边,并烧火做饭。不料饭菜半生,小岛动荡沉没,留在船上的几人连忙砍断缆绳,船又随风飘荡。原来,他们先前以为的小岛,其实是条大鱼,人们烧饭烤疼了它,它一怒之下吐浪扬波游走,登上岛(鱼身上)的十几人全掉海里淹死了。还有,我认识个樵夫叫陈缟,有一次他到终南山砍柴,返家时天已麻黑,路过张丞相墓地,误把墓前石马当作是鹿,挥斧去砍,结果斧刃磕出豁口,斧柄折断,石马却岿然不动。要说真诚,海上逃生的人和黑夜砍鹿的陈缟,内心比谁都真诚恳切,怎么一边被淹死,一边的斧头被废掉,而金石不为所动呢?!
杨雄没法回答了。
这故事是借虎说人事。提醒人们,历来所谓哲人的哲理,多属以偏概全,千万别被心灵鸡汤灌晕,本本主义要不得。
下面聊东坡的说虎。
出自《书孟德传后》一文,苏东坡讲了三个与虎直接有关的小故事。
1 、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沈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苏轼讲,我曾听说忠、万、云安等地老虎挺多,有一位妇人在山下溪水洗衣服,将两个幼儿放在溪边沙堆上玩耍。结果一只老虎从山上猛扑下来,妇人来不及顾儿子,噗通直接跳入水中逃匿。两个小家伙呢,什么也没发生似的,旁若无人继续在沙堆上玩。老虎瞪了他俩好长时间,甚至上前用头去触碰他俩,希望他们害怕。小孩懵懂,不懂虎之危害,是故见怪不怪。结果倒弄得老虎觉得无趣,悻悻走开。
2 ,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又听人们讲,老虎看见一个喝醉酒的家伙,瘫卧于地,不省人事,它没吃他,蹲在醉鬼身旁守着,直等到他醒来了才下口。
3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
有个人深夜从外面归来,看见家门口蹲着个家伙,以为是猪狗之类的畜牲,抡起手杖就朝它打去,那家伙吓得抬腿就跑。等撵到山下一看,呀,是只大老虎啊!
东坡根据这三个故事,得出三条结论,一是老虎不吃不怕它的人,譬如那两个完全不知老虎为何方神圣的小儿;二是老虎不吃酒醉者,专指喝到不省人事的醉鬼;三是老虎不吃没认出它的人,譬如黑夜里拿它当猪狗的那位。
老虎这“三不吃”原则,理由何在呢?其实就一条:因为显不出老虎的威风。就好比下棋与搏击,打败高手方显实力;老拿软柿子捏,非老虎之所愿。这就是东坡先生对老虎食人心理的独到发现。
东坡之论老虎,当然是高人妙语、真知灼见,很文艺,很有趣,很奥妙,很有哲理,茶余饭后听听,对拓展思维不无益处;但若着实信以为真,还带着媳妇丈母娘去虎园下车,将自家婴儿摆在老虎嘴边,再或者酒后伸手去捋虎须,你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