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九四二》忽视了一个重要符号

(2012-12-10 22:44:07)
标签:

逃荒

河南

陕西

文化

分类: 四晃小品

“河南蛋”与“河南担”

——《一九四二》忽视了一个重要符号

 

小时候,在我的家乡陕西关中,大人们只要遇见个河南人,无论其老幼胖瘦,都称作“河南蛋”,且表情与口吻中带着些调侃与轻蔑的味道。河南人却也似乎乐于接受,并不恼怒,讪笑笑,一家人彼此见怪不怪的样子。因此,但凡我们那儿有个河南人,一定跟一村一堡的陕西人相处得其乐融融。

起初我认定,叫人家“河南蛋”绝对不是什么好话。因为在我有限的文字知识库里,除了“鸡蛋”之类,其他词,如“滚蛋”、“操蛋”、“完蛋”、“浑蛋”、“坏蛋”等等,没有一个褒义的。于是心里产生了疑惑:大人们为什么如此瞧不起河南人,贬损河南人呢?在村小教书的大伯帮我解了这个谜。他说:“其实咱这儿人也不是有意低看河南人,‘河南蛋’其实原本是‘河南担’,扁担的‘担’,叫着叫着相互都熟悉了,就‘蛋’‘担’不分了;至于河南人的并不气恼,恐怕是人穷志短嘛,有个安生地方就谢天谢地了。”

哪“河南担”又是怎么个出处呢?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最近公映,演的主要是河南人遭灾逃荒的事。镜头里,背井离乡外出逃难的人流,大多是车——马车、架子车、包袱铺盖以及破烂家什,只一闪而过见着一位挑担者的画面。然而事实上,当年沿陇海线西讨的河南难民,十有八九是挑担的,腿脚不灵便的手里会拄一根棍子。那担子的一头筐里是年幼待哺的娃娃,另一头则是仅剩的一点家当或野外过夜的铺盖。七八十年前,在八百里秦川的陕西人眼里,河南人就是以这样一副肩挑担子携家带口的形象,踏上了关中的土地,随之也就有了对他们固定的称谓——“河南担”。

相信不仅逃往陕西是这个样子,东去南奔抑或北上,战乱与饥荒下外出乞讨的河南难民,不会再呈现别种模样。因此上说,当年挑着担子逃荒,早已成为河南人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形象。不知是编剧刘震云先生的不熟悉,还是冯导的疏忽,一部反映天灾人祸下河南人仓皇逃命的影片,却忽视了“河南担”这个最经典的符号。

河南难民乞讨谋生的路线,当年基本上是沿陇海线一路向西,途中有的就地落脚,有的则继续前行寻找更理想的去处。常坐火车出差的细心人会发现,今天的陇海铁路自商丘、开封,经郑州、洛阳、三门峡,过潼关到西安、咸阳直至宝鸡,沿途各个车站上凡穿着铁路服的工作人员,几乎张嘴都是河南口音,河南话成了这一段铁路线上的官话。有这么一则小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说一个陕西小伙想进站上车去外地,但又不想掏钱买票,打算从进站口混进去,结果几次都未能得逞,正垂头丧气地在站前广场溜达,碰见了他的一个住在车站附近的小学同学,教了两句河南话,如此这般地辅导了几下,小伙第二天再到进站口,手里多了个铝制空饭盒,昂首挺胸径直就往里走,剪票的女同志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他:“干啥哩?”小伙神情自若晃晃饭盒,发出一句纯正的河南腔:“给俺叔送吃得唻!”女剪票员再没二话,低头放行,赶紧忙着去招呼他身后的乘客。故事为的是说明河南话在这一段铁路沿线有多流行、有多吃香。而陇海线这一段上铁路工人流行河南话,与当年逃难时大批精壮男子随时入路有关,自然也与河南人一直紧紧围绕着两条铁道线安营扎寨有关。

“河南担”是河南人苦难心酸的记忆,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苦难心酸的记忆,但同时,又是河南人坚韧不屈性格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命力的形象展示。作为十数年精心打造的鸿篇巨制《一九四二》,我以为冯导不仅不该忽视这个内涵丰富的符号,相反应当浓墨重彩地渲染才是。特别是放在今天来看,“河南担”,那不是一副普通的扁担或挑子,那是在邪恶与腐败、天灾与人祸面前无可奈何的挣扎,是贫穷饥饿与枪林弹雨下的奔命,更是绝望之中满怀希望的跋涉;是积贫积弱民族自酿的苦酒,又是生生不息中国煎熬中的火种,是这个民族五千年能绵延不绝的精神本质。

“河南蛋”的称谓至今在我的家乡并未销声匿迹,但语气与神情早已大不同于当初,甚至,今天从陕西人嘴里喊出的“河南蛋”,是满含着敬意的,是对不怕吃苦、积极肯干、心灵手巧又风趣幽默的河南老乡的赞赏和佩服,情感上显示着十二分的亲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