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酒色文化 |
分类: 渔樵夜话 |
笑话讲,吸烟图的是个咳嗽,那喝酒呢?就是为了张狂,说得文雅点就是为了释放性情。张狂是自古好饮者希望的境界,平时少言寡语、胆小怯懦的人,三杯酒下肚就换了个人,目空一切了,言语放肆了,逍遥自由了。你看汉语里“醉”与“醒”这两个字,“醉”是酒喝高兴了、喝到位了、喝入佳境了,“醒”则是未曾沾酒的常态,是酒劲过了重返人间,是清楚明白地不得不穿上道德的外衣的时候。所以诗人们都好喝酒,李白“斗酒”才能“诗百篇”,清醒时他就吟不出那些千古绝句了。
怎样才能喝出个自由奔放的境界来?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高人对此进行了总结,两千多年过去了,不失为酒筵的真谛、饮者的共同心声。这位名叫淳于髡,要说他完全可以与圣人齐名的,一则他吃了长相的亏,五短身材,其貌不扬;二则他行事乖张,不循俗礼;三则滑稽好辩,言语隐晦。淳于髡做了上门女婿,又总把自己扮演成一个笑话式的人物,颇有见解但喜欢含沙射影、旁敲侧击。如此一来,史家怎么也没法将其归入道貌岸然的圣人行列。——包装很重要,一个人徒有智慧而缺乏外表装饰,圣人的殿堂是难以接纳你的。
淳于髡对喝酒很有见地,有一天齐威王在后宫摆下酒宴,请淳于髡来共饮。宾主落座,齐威王突然问淳于髡:“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先生你喝多少会醉?淳于髡回答说臣喝一斗也可能醉,喝一石(十斗)也许才醉。齐威王不高兴了,心说你这滑稽人就好说不着调的话,你到底酒量多大你自己不知道?怎么会一斗也醉十斗也醉?若是只一斗的量又怎能喝下一石?!
淳于髡见齐威王生气了,笑了笑说,大王莫急,听我跟您慢慢道来。
淳于髡说:大王啊,臣最怕陪领导喝酒,太拘束了,太不自在了,“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这种众目睽睽下,战战兢兢地喝,一斗酒下去我就该趴地上了。
淳于髡接着说:跟长辈们在一块儿也没法喝,“髡帣韝鞠跽,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家里长辈请客,让我这晚生挽起袖筒打躬作揖地在筵前伺候,一会儿说该敬这个,一会儿还得敬那个,这样喝,两斗酒我就没兴致醉瘫那儿了。
淳于髡说:我比较喜欢哥们聚会喝一点,“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假如几个好久不见的老友聚会,兴致盎然地叙叙旧情,说说私房话,这种情况下喝个五六斗也不在话下。
淳于髡说:我最喜欢的是男女混杂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地在一块儿喝酒,“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男男女女们坐在一起,不受时间限制,不时搞点小游戏,其中再有个跟自己投缘的女子耳鬓厮磨,眉目传情,卿卿我我,各自求欢,哪怕得意忘形,弄得女人掉下耳环,男人遗落头簪也无人管束。这种时候我就是喝下八斗也才二分醉意。
淳于髡说:其实大王呀,说句实话,我感觉最妙的是单独有美女相伴,色助酒兴,千杯不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堂上蜡烛熄灭,屋子朦胧昏暗,气氛浪漫暧昧温馨,主人把别的客人都打发走,单单留下我与一位娇艳的美女,美女上衣散落,肌肤如雪,美乳丰挺,体香沁人,这是我最向往最痴迷的时刻。揽过杨柳细腰,倾听莺莺细语,酒不醉人人自醉,臣愿喝下十斗美酒,醉卧温柔乡。
淳于髡一席话,让齐威王连连叫绝,称赞他:爱卿深知酒中三味矣!美酒怎能少了佳人陪。掉过头去,威王心里却又犯起了嘀咕:这小子是真的好酒还是在借酒讥讽本王荒淫好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