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妓是宋词创作繁荣的功臣

(2011-12-15 18:05:20)
标签:

宋词

歌妓

文人

文化

分类: 渔樵夜话

   歌妓是宋词创作繁荣的功臣

 

 

与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今天,一个歌手可能凭一首歌的演唱便一夜成名,拥有万千粉丝,至于词曲的作者,大多被听者丢到了脑后;而在宋代,留下了千古文名的却是词作者,那一个个妩媚娇艳的歌女则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宋时的歌妓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后世的娼妓亦即俗谓之卖淫者,固然都是以色相取悦客人,但前者主要是凭借其婉转的歌声和曼妙的舞姿营生,几同于今天的艺人,而后者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卖身,属于专业操性交易行当者,二者的知识修养与品位气质相去甚远。

词这种文学体裁,本来就是和着曲子演唱的歌词,因此最早也被称作曲子词。词的问世始于唐代,五代时期发展成熟,到了宋代则达到了蔚为大观的辉煌顶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与唐诗并蒂绽放、各领风骚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这里谈论的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豪放派风格问世之前的宋词,是以抒写艳思恋情为主的婉约派宋词。

既然是一种与音乐和演唱紧密联系的文学形式,演唱者在其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便可想而知。为什么歌妓担当了这一重要的角色?这就牵涉到曲子词的最初娱乐发轫之地——歌馆酒楼、席间尊前。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宴饮雅聚时,需要声色遣兴,会所酒楼招揽宾客,需要歌舞凑趣,载歌载舞再合适不过。——至今仍为首选。但当时那种颇含情色靡音的燕乐,不是何时何地何人都可以演唱的;另外从艺术效果上讲,真正能传达词作美妙情愫的人当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这正是歌妓之老本行。她们具备以下几个优势:如花似玉的外貌,赏心悦目;娴熟曼妙的舞姿,令人心旌摇曳;异于寻常的情感阅历,能准确领会并表现词作的内涵意蕴。基于上述的因素,作品与歌者自然就构成了一对珠联璧合的关系,歌妓当仁不让地成为词的唯一和最佳的传播者,通过她们的歌喉扩大了词作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歌妓充当词作者们书写的主要对象。婉约词所表现的内容无外乎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而歌妓的身世,她们的妩媚与多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缠绵、相思、愁苦情状,正是词作者们所要寻找、体味和表现的鲜活对象。歌妓以声音相貌取悦于人,但她们的身世大多坎坷、感情经历波折,个性多愁善感,这都是词的创作最理想难得的素材。甚至发展到后来,歌妓邀词人为她写词,词人直接赠词给自己喜欢的歌女。歌妓的世界成为作家们取之不尽的肥沃的创作土壤。我们今天看许多词牌名,都与女子有关,如忆秦娥、念奴娇、虞美人、浣溪纱、蝶恋花等,其发源地就在这里

词作者的激情与灵感大多来自于歌妓身上。歌妓与词作者的关系是一种奇特的关系,对于风流多才的词人,起码是文人生活的调剂,进而是梦中情人,有的成为心中的专宠,奉作人生知己。在一定的阶段,挟妓唱词漫游秦淮是一种浪漫一种时尚一种文人洒脱不羁自由奔放的精神享受,同时又是保持艳词创作状态的外在助力。在相互交往中,多情柔美、多愁善感的歌女不断丰富了创作者的情感世界、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激活了词人手中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更加动人的新词。阅读婉约派的词,其中大量的娉婷调笑、春愁秋恨甚至细微至发髻、纤足、手等的描写,这些审美细节的发现均来自于作者与歌妓的相处和交往之中我们从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词人被称作“花间派”,不难想见早期那些绮思艳情的词作其灵感的出处。正统的文学史将之归于颓废的自我情感宣泄,回归人性的精神生活本身来看,也许它才是艺术的正统,较之当今的不知所云的通俗歌曲,其情之真切、词之优美自是后者难望其项背。

宋代的许多歌妓同时也是极具才华的词人,这就是说她们不仅是传唱者,部分人又是创作者。宋时的歌女是一个很有文化艺术品位的群体,无意间她们渐渐融入进文人骚客的圈子,在陪伴文人们娱乐的过程中,由最初的唱词侑酒逐步学会了自己填词,成为创、演两栖的人才。不少歌妓天赋极高、文思出众,能够应客人的要求即兴赋词,成为宋词创作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名妓聂胜琼就是个例子,有位词人来到京师见到她为之神魂颠倒,相处多日渐生情愫,词人因故不得不离开,二人相别共饮于莲花楼,聂随口即唱词倾诉难舍之情,其中一句“无计留君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深深地打动了词人,竟至不忍别去,又留下来陪伴多日才依依惜别。聂胜琼后又作《鹧鸪天》一阕寄给词人:“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青尊一曲阳关调,别调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檐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歌妓成就了词坛才子们的大名。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宋词婉约派大家,如晏殊、秦观、柳永、周邦彦等,其生平及创作无不与歌妓有关,他们笔下那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词作,也无不灵动于歌妓的美容芳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貌似写景、岂非喻人?白衣卿相的柳永则完全将身心寄托在“倚红偎翠”之中,与舞女歌妓做知心朋友,听其心声、发其幽怨,乃至痴情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为李师师留下“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的牵肠挂肚词句;钱塘才子的周邦彦更是因李师师而险些遭贬,一阕《兰陵王》却又因祸得福,留下词坛一段千古佳话。

俯瞰长江水,逝者如斯夫。如今当我们手捧《宋词三百首》,惊叹词人们的才华妙笔,有几人能记起当时为之传神演唱的歌者的名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