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替我们发问吗?
(2011-10-27 01:16:14)
标签:
屈原道德处世疑惑杂谈 |
分类: 四晃阅读 |
《卜居》是《楚辞》中的名篇,关于作者虽然存在争论,从内容上看,属于屈原原创应当不必质疑。
“卜居”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呢?东汉王逸在他的《楚辞章句》中作了非常准确的注解,即“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是说一个人面对生活感觉十分迷茫,于是以占卜问卦的方式来试图弄明白自己究竟该如何为人处世。当然这是个比喻,是屈原不满于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反讽,道德沦丧黑白颠倒到已经使人无所适从而只好来求签问卜了。
让人吃惊的是,两千多年前屈原所遭遇的迷茫,这层迷雾竟一直未散去,屈原的发问表达的多像是当代青年的心声?联系当下官场、职场的一些生存法则以及近期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屈原的困惑宛然就是时下许多人的困惑。
屈原一共发出了八问,均是一正一反,请求太卜郑詹尹为其指点迷津。
一问:“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我是应当勤勤恳恳、老实忠厚地做人,还是要把功夫用在迎来送往巴结权贵上?在当前这个“人脉”、“关系”被奉作最有效资源的社会环境里,低头默默做事的难有出头之日,相反一些八面玲珑的哗众取宠之徒却纷纷得志,官场是这样,职场上也不例外。
二问:“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我是应当不畏权势铲除毒草奋力耕耘,还是靠趋炎附势来换取虚名?物欲的世界里,年轻人不时眼见大人们的龌龊行径,勇敢地主持正义、坚守原则,结局是遭诋毁被排挤,而善察言观色者,一味阿谀奉承者,不几天便成了领导跟前的红人、脱颖而出的人才。
三问:“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我是应当不顾个人得失直言不讳,还是为了高官厚禄而与之同流合污?年轻的心灵原本是纯洁健康的,肮脏的环境侵蚀着他们的身心,锐气丧失了,留下了圆滑和世故。可悲的是有人美其名曰:“你们磨去棱角成熟起来了。”如果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不得不舍弃良知,这样的成熟还值得期许吗?
四问:“宁超然高举以保直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
——我是应当保持自己纯真高洁的本性,还是以一副奴才相强作笑脸去侍奉那个妇人?这一问里屈原有个特指,妇人是指楚怀王的宠姬郑袖。这个郑袖与他人合伙得了秦说客张仪的好处,共同怂恿楚怀王疏远冷落屈原。年轻人在理想抱负面前,遭遇正常的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蓄意地诋毁和陷害;超然物外、扬长而去,理想将可能因此夭折,逆来顺受为虎作伥又违背自己的良心,这种两难的尴尬处境使无数寻梦人茫然失措。
五问:“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徒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
——我是应当刚正不阿、廉洁自律保有自己的清白,还是满身媚骨圆滑投机去攀附一棵大树藏身?用心探究一下锒铛入狱的贪官们的犯罪历程,不难领会屈原这句话的含义,贪官们并非一上来就吃拿卡要的,在大染缸里待久了,入乡随俗的“游戏规则”使他们不得不就范。
六问:“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我是应当昂首挺胸做个奔驰的骏马,还是效仿水中的野鸭随波逐流?中国的官场上历来提倡“夹着尾巴做人”,所谓“韬光养晦”即是飞黄腾达的一道秘诀,这一套实用哲学至今仍被世人奉作经典、吟诵膜拜。
七问:“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
——我是应当与骏马并驾齐驱,还是跟着那慢腾腾的笨驴亦步亦趋?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个性和锐气,而现实更多地设法来锈蚀他们的血性和创造力,父辈们也常常在告诫:“枪打出头鸟”、“树大会招风”。
八问:“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我是应当与天鹅比翼齐飞,还是去跟鸡鸭争食吃?这一问与上一条同理,志存高远常被斥之为异想天开,这就是后生们不敢大胆迈步的原因。
拿现实对照一下屈原的这八问,不难发现,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当代年轻人的困惑,当然是属于拥有善良道德观、公平正义感和崇高人格修养者才会出现的困惑。不令人惊讶吗?两千多年了,屈原曾经的疑惑,一个民族数千年竟找不到明确而肯定的答案?好在国家政要和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正开始着手重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愿屈原的悲剧能不再一代代地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