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原来是需要资格的
(2011-10-17 16:18:07)
“孝”原来是需要资格的
文/秦四晃
在新浪博客上看到一篇奇文,《未成年的中学生没有“孝”的资格》,作者是号称名博的盛大林先生。——这段拙劣的文字严格意义上说构不成一篇完整严谨的文章,不过是东拉西扯最后抛出一个令人乍舌的“怪论’而已。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西方人并不是完全不讲这个,只是没有像我们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孝”的概念,没有我们的先辈将“孝”做了系统完备的规范。但尊长敬老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毫无疑问是全人类共同提倡和推崇的,即使专指儿女对生身父母的精神关爱与物质奉养,站在行孝主体的角度,“孝”也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大约是盛大林先生已经习惯了以财富和身价来划分人的等级,别出心裁地提出“孝”也要有个“资格”。仿佛是皇家设宴,贫民是不能上座的。
大林先生讲当前物欲横流、道德严重滑坡,需要全社会的道德重建,而“孝”是道德重建中的一个“低标准”,因此不能从讲孝来开始。这就很令人费解了,一堵墙倒塌了,依着大林先生的施工步骤,就得先从最高处垒砌了?一个浅显的道理让这位名博给弄糊涂了,试想,一个年轻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爱尊重,你要他去扶贫助困、见义勇为,可能吗?
为了曲解北大今年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当中的“不孝敬父母”一条,大林先生生硬地扯到了儒家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即使小学生也看得出来,北京大学的用意,绝不是要求考生事先都去生殖科检查一下是否具备生育能力,然后方有资格进北大。
盛文最具创意的地方是提出中学生不具备“孝”的资格。什么样的人才具有“孝”的资格呢?大林先生郑重强调:“在成年之后”,这个“成年之后”又是个什么含义呢,看这几个关键词:成年、物质、成家立业、经济来源。真是如醍醐灌顶,原来一个孩子要孝敬父母,你首先需要做个白领、娶个漂亮媳妇、兜里装着大把钞票,否则你甜甜地说一句“妈妈你们辛苦了”,那就是虚伪,你从遥远的地方打个电话询问一下爸爸的身体,那就完全是作秀,你省出一点零花钱来在姥爷生日时送上一束鲜花,那简直无异于打肿脸充胖子!
于是我们茅塞顿开,盛先生憎恶物欲横流、道德滑坡是虚,他更喜欢全社会以物质来论精神。——孩子们,你们就一门心思念书、然后找个好工作挣钱吧,实在不行打劫路人、抢银行也行,或者不妨直接学学人家盛大林先生,信口开河写写标新立异的狗屁文章赚取稿费,总之眼下别把父母的精神需求当回事,别理他们,该吃他们的放开吃、该花他们的大手去花,届时再还他们。“孝”在这里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等价交换,父母先付出然后得回报,儿女先索取然后再偿还。按照这样的逻辑,不要说北大应该取消“孝敬父母”的条件,所有乡下穷困家庭的父母,你们且慢慢等着吧,起码近十年八年儿女不会给你们个什么音信,——我们得先“成家立业”啊!养育之恩只好先欠着了,不好意思。
“孝”原来是要讲资格的,《二十四孝》里的“鹿乳奉亲”“卧冰求鲤”“亲尝汤药”“弃官寻母”等等,那便是欺世盗名、无端胡闹了?这一来,真让我这年近知天命的人悔恨不已,对不起了老母亲,儿七岁时坐在炕头伸出小手帮你捶背揉肩,今天经一位高人点拨,才知道那是冒犯您老人家了,其实您当时是很伤心的,是吗母亲?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