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原成都商报记者龙灿复旦黄山门调查报道失实分析

(2011-01-27 14:21:00)
标签:

转载

分类: 点子正“点”道为止!
看看黄山二姨父新闻门事件是"小三"做的吗?!

    最初,我的注意力同其他网民一样,都是放在对二姨夫身份的怀疑。因为这个有影响力到能调动两地高层的二姨夫,该是个怎样有力的神秘人啊?同时,另一个事实也加深了我的疑虑。电视上深山深夜驴友获救这样的新闻可是屡见不鲜啊。为何到了赫赫有名的复旦这,反倒需要动用潜规则才能获救呢?于是我开始注意到龙灿。并仔细阅读他的报道。随着我对黄山门报道的整理。惊讶的发现这篇号称最真相,同时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真相调查报道竟然遍布失实。远不止四字。是怎样的原因让龙灿写出这样一篇报道呢?龙灿在微薄愤怒的表示自己被新闻搞了。我现在的感觉是我被他的报道搞了。如果每一个读者在知道自己阅读的真相调查竟然如此多失实,是否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呢?我曾经想做一个失实对比表。可后来发现很难。龙灿原稿的题目是一次被名气和压力绑架的敢死式救援。关键词,名气,压力。复旦的名校效应,领导及有影响力二姨夫的压力让一次救援成了送死。这正是龙灿要表达的中心。为了证明此论点,龙灿报道的前三段小标题分别是黄山集结、名校的蝴蝶效应、突击之前。第四段便是由前三段而导致的结果:敢死队式突击。而我的失实分析也就重点集中在了前三段。因为前三段正是支持这篇调查报道论点的论据。如果论据全都失实,就犹如支撑一把伞的伞骨全都是断的一样。这把伞撑不起来。这篇真相调查也就成了忽悠报道。

    在黄山集结这一段,龙灿描绘了一副在层层领导批示的压力下的让整个黄山的空气都骤然紧张起来的黄山集结。而第二段则点明了让领导如此重视的根由在于名校的蝴蝶效应。是谁成功的让领导们知道名校生遇险的消息的呢?正是第三段突击之前里的故事。在第三段里有影响力的二姨夫一出马。上海安徽两地的领导就开始下批示给压力了。

    很栩栩如生。神秘二姨夫到高层领导到送死救援。看起来是不是够黑暗够可恨?这样的真相调查是不是让人无法抗拒,让人义愤连天。在二姨夫的身份受到很多网友质疑的时候,龙灿在微薄表示傻B网民太多。只看见了二姨夫。我得先为网民叫一声冤。您老想要声讨的不正是在权利影响下的失败救援,而权利的来源不正是有影响力的二姨夫及领导。网民才火眼金睛咧。一眼看到了关键点。没错,咱们抓不了领导还不能揪出二姨夫吗?不能让权贵的二姨夫影响我们的社会。恰恰是网民的火眼金睛抓了龙灿的包。因为他在采访后明明知道二姨夫的身份,却为了想要符合是权利影响了救援观点的报道,而采用了知情人的话,并丝毫不加以注解。这难道不是故意诱导读者?更搞笑的是,在被开除之后,他在微薄又称当时全力核实过了。可是遭遇上海重重阻力。放两张图。大家看看日期便知此人言行前后够不一的。

[转载]原成都商报记者龙灿复旦黄山门调查报道失实分析

[转载]原成都商报记者龙灿复旦黄山门调查报道失实分析

有人可能会说,你也不能说他故意诱导,人家这不是真实传达知情人的原话么?不要急。我后面还有更详细解释。总之,在二姨夫的问题上,龙灿的失实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其他的两大失实却是读者没有发现的。我前面提及做他的失实对比表很难。因为他做了一个高明的手脚。大家都知道新闻有一个6要素。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一般读新闻更注意的是谁干了什么,结果怎样。不会是什么时间谁怎样。这就是龙灿高明的地方。他把一些正确的经过和错误的时间放在一起,以拼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对的经过没有逻辑错误,读者自然发现不了时间上的错误。假假真真搅合在一起,读者便发现不了其他的失实。而我也只能做文字分析。不好做失实对比表。大家阅读起来要费心了。

1 一张假的黄山门时间表
在龙灿的调查稿中黄山门时间表是这样的(以下有数字编号的都是原文):

 

1 下午6时许,求救的信息先从上海市政府紧急传到了安徽省政府和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省长王三运、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副省长花建慧都先后作出了批示,命令紧急层层转达,两地的若干个部门都紧张起来。

2 18点26分,来自市里(注:黄山市)的电话打到了黄山景区110指挥中心和管委会,通报了省政府转自上海警方的求助消息:“18名复旦学生被困黄山,情况紧急。”报警的信息简短,只有几个字。

3 根据公开的信息显示,被困队员在上海的亲戚收到他们被困的信息后,查明了孩子和复旦的学生一起出行,立即通知了上海警方。18名复旦学生被困的消息,也立即上报给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在短短的30分钟内,就异常高效地转给了复旦大学和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安徽省公安厅。

4 复旦宣传部介绍,他们第一时间开始排查出行的学生情况,由于登山协会内知情的人很多,学校很快拿到了被困学生的资料和联系方式,并反馈给上海警方。上海警方就成立专门的队伍,负责和学生联系。但此时,已经全部退回到雨棚下的学生,再也收不到信息。上海方面担心黄山警方的装备不足,调集了直升飞机待命,等到天气适合就升空搜索。上海方面还派出专业的救援队连夜启程赶赴黄山。上海方面离黄山最近的茶厂警察也立即动身赶赴黄山。一系列的应对动作完成,距报警不到一个小时。

 

根据以上四段原稿中的报道,时间表可以归纳为下午5点半左右,上海110接到报警并上报给上海市政府→下午6点,求救信息由上海市政府传给安徽省政府和公安局→下午6点26分,消息下传到黄山景区110。同时还说明了在距报警不到一个小时,也就是6点半之前,上海警方拿到了学生名单,派了专业救援队,调集了直升机。
在龙灿的时间表里,上海市政府5点半到6点就接到了上海110的上报并作出批示。所以在6点半之前,名单直升机救援队该有的有该派的派。以证明领导批示下的救援反应十分迅速。

 

5 据知情人介绍,外界并不知道,在这个短信发出去之前,18个学生已经有过三次电话报警,虽然电话拨通了,但因为种种原因,报警无一成功。可以确定的是,在电话报警的时候,他们没有说,或者是没有来得及说是复旦大学生这个身份。

6 从4点半到5点半之间。他们一共4次报警,前三次是电话分别打到了本地110,上海110,然后再次打给了本地110。电话接通后,队员报告了被困的状况,据知情人透露,在讨论方位时,黄山方面接警人没有听明白,报警的时候,也没有公开学生的身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次报警失败后,一个队员想到了自己上海的亲戚。当时的说法是,他二姨夫影响很大,如果向他求助,绝对有效。这个队员编辑了这条语焉不详的短信并顺利发出。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证明,他们的最后一次报警,让上海和安徽两地都迅速行动起来。在随后所有公开的信息中,前三次报警信息从没有被人提及。黄山方面则坚称只接到了6点28分上海方面转过来的信息,没有接到过直接报警电话。

 

从5和6两段报道中我们可以得知,学生报了4次警,时间在4点半到5点半之间。最后一次也就是第4次报警就是5点半给二姨夫的求助。如果说二姨夫影响很大是知情人的透露,那么,"随后发生的事证明,向二姨夫的报警让上海和安徽两地迅速行动起来" 这一句则完全是龙灿自己的总结。这句总结落实了二姨夫影响很大的情况。现在我们都知道二姨夫非权贵的时候再来看这句总结。不是故意诱导又是什么呢?上下两句话连在一起,正是为了让读者相信二姨夫确实有影响力,确实惊动了领导。从而开始了这场压力下的送死救援。同时,龙灿还报道了黄山方面否认接到学生报警。这一个迅速行动一个否认,让读者们只能感到寒心呀。

 

至此,通过以上6段原文。龙灿新闻稿中的时间表和对黄山门的逻辑已经清晰的表露了出来

 

归纳;4点半到5点半,复旦学生3次向两地110报警,黄山否认接到电话。最后一次一位队员给二姨夫发短信报警→二姨夫于5点半左右打电话报警成功→因为二姨夫的影响力,下午5点半到6点,报警被上报至上海市政府,领导批示→下午6点,求救信息由上海市政府转给安徽省政府和公安厅。安徽省领导批示→下午6点26分,信息被安徽省政府层层下达,直至到事发地黄山景区110.同时,上海方面两只救援队出发,直升机待命。

龙灿的这篇真相调查原稿的题目为《一次被名气和压力绑架的敢死式救援》。因此他的逻辑很清楚。核心是想要证明这是一次被权力所影响的失败救援。被复旦的权利,二姨夫的权利,各级领导的权利所绑架的,被迫的敢死式救援。而他给出的时间表证明了他想要表达的观点。在他的时间表里,学生花了一个小时3次报警均失败。而给有影响力的二姨夫报警一次便成功了,并且在二姨夫报警成功后一小时,什么都准备好了。这就是权利的恶果。同样花一小时。学生们的努力毫无成效。而二姨夫的影响力,复旦的效应则立刻调动了上上下下。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2 真实的时间表

    为了得到更为可靠的时间表,我阅读了多篇复旦黄山门调查。在这些调查报道中,有比龙灿的发稿早的,也有比他晚的。可是无论哪一篇的时间表都和龙灿的报道截然不同。其他的报道都可以相互印证。只有龙灿的独树一帜。两套不同的时间表,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要么是龙灿的报道失实,要么是所有其他的报道失实。

 

    首先,在所有的报道里。二姨夫真正打电话的时间都不是龙灿所报道的17点30左右。在《新民晚报》的《18名复旦学生黄山迷路获救全程调查》和《南都周刊》的《复旦“黄山门”再调查》这两篇报道中,二姨夫打电话的时间都为19点10分。这两篇报道对二姨夫报警的描述如下:

 

《新民晚报》:12月12日晚上7时10分,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一名市民报警,称其下午5时30分收到外甥求救信息,在安徽黄山迷路。短信内容为:“救命,有18人,GPS定位地点在安徽黄山,东经30度07分696秒,北纬118度11分694秒。”

《南都周刊》:时间回到2010年12月12日19点10分,被困学生之一施承祖的二姨夫罗先生,第二次拨打上海110报警。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的民警,登门核实了罗先生的身份,并向市110指挥中心汇报。这时,复旦18学子被困黄山的消息,终于传到了市里。

而完整的报警过程在《新民晚报》的另一篇《上海警方澄清黄山救援事件失实报道,本报记者独家调查了解接处警经过——“二姨父罗某”并无特殊身份》的报道中则更为清楚。

 

这三篇调查报道对二姨夫的报警成功时间的报道是一致的,都是19点10分。而不是龙灿调查报道的下午5点半左右。按照龙灿的时间表,下午6点26分,一切领导批示和救援消息传达都以到位。但真实的情况是二姨夫最早一次报警也是18点58分。如果龙灿的时间表上领导批示和救援行动的时间是对的,那么实际上还没有报警的二姨夫是怎么影响各级领导的呢?而按照《南都周刊》的报道,学生遇险的消息是在19点10分后才传到了上海市。因此在下午6点半以前,实际上既无二姨夫报警,也无领导批示,直升机待命救援队出发等事情。龙灿的时间表被完全推翻。
在前面我就指出来,龙灿正是用这个时间表来证明权利带来的救援有多么迅速,二姨夫多么有影响力的。可是事实上时间表完全是错误的。错误的论据,论点又如何能成立!

 

不止如此,其他信息的描述上龙灿的报道也与别家相悖,比如在上面我列出的原稿4中,龙灿称“学校很快拿到了被困学生的资料和联系方式,并反馈给上海警方。上海警方就成立专门的队伍,负责和学生联系。但此时,已经全部退回到雨棚下的学生,再也收不到信息”。注意原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很快和此时。此时是指的6点半以前。很快说明了复旦的效应。

 

但是在《新民晚报》的《18名复旦学生黄山迷路获救全程调查》一文中,对被困学生的名单确定过程是这样描述的:“12日夜里11时10分,被困人员确定。接警4小时后,18名被困人员的名单和联系方式搜集到位。几个看似简单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来之不易。为了获取名单,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和学生工作部部长许玫连夜赶到学校,发动全校300多名辅导员集体行动,排查各寝室,耗时约一个半小时,确定10名在校生名单”。这个情况在《南都周刊》的《复旦“黄山门”再调查》中得到印证:“民警刘峰将上海市局指挥中心传真的18人名单,于23:30送至云谷寺搜救指挥中心”。
这就很明显了,事实上名单于23点10分确定,23点30被传真至搜救中心。然而在龙灿笔下。这个不易的过程被他很快有力的浓缩到了18点半以前。以用来证明领导批示后的高效率。接下来龙灿如法炮制,原稿4的后半段他写:“上海方面担心黄山警方的装备不足,调集了直升飞机待命,等到天气适合就升空搜索。上海方面还派出专业的救援队连夜启程赶赴黄山。上海方面离黄山最近的茶厂警察也立即动身赶赴黄山。一系列的应对动作完成,距报警不到一个小时”。

而事实上,在《新民晚报》的报道中这样描述的:“12日晚上9时50分,上海民警出发。接警2小时40分钟后,来自上海市公安局的两支救援队几乎同时出发,赶赴救援现场。其中一支队伍由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携带卫星定位装备,需要驱车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黄山。另一支队伍从黄山脚下的茶林场出发,由上海市公安局农场分局黄山派出所3名民警组成。他们到黄山风景区约20公里路程,是当天最早赶到现场的上海民警”。实际上9点50分出发的上海民警被龙灿一笔挥到6点半。要把时间使劲浓缩才得出的论据,龙灿不容易啊。

龙灿曾说自己无怨无悔,已承担了多写4个字的责任。而现在看一看,是只有4个字的失实吗?原稿前4都是失实的。

 

而有一个颇有趣的点是,龙灿的时间表不是完全错误的。虽然他写出了神奇而高速运转的5点半到6点半。将5个小时后的事提到5小时前。但是真正的上山救援开始与9点多他没有写错。而且他还提供了其他报道没有的细节。比如20点22分,电信部门根据短信锁定位置,20点56分,黄山消防先行赶赴指定地点,甚至连20点30分,山民找到的向导到位这样的细节的东西都有。这说明龙灿并不是一个不注意时间的记者。他的采访功课也还是做足了得。可是为什么,何以最关键的,用以证明他调查论点的时间论据竟然错的如此离谱?

 

写到这真是不想写了,字数都不知破几千了。看的人一定都烦了。何况主要问题也说了一半了。基于给真正看完的人提供信息的角度。我再简略补充几个龙灿报道里的失实之处。

 

比如原稿5提到的3次报警未成功,且未提及身份的信息。事实上学生们报警不止3次,按照南都的报道是这样的,据侯盼的报警队友回忆,“先给黄山110打的电话,但是由于信号很差断了,又给黄山110电话,报了GPS点,对方要求我们报附近有什么标志物,仅凭经纬度他们确定不了我们的位置。于是又给上海110电话,接着又给黄山110电话”。同时刻学生们的朋友也在向黄山报警。因此即使学生们来不及说,朋友也会说。队员之一的施承祖给其女友发的求救短信里就明白的写着复旦18人在黄山迷路。王小姐也第一时间向上海警方报警说明了复旦学生迷路的情况。因此原稿5中暗示因为警方不知道复旦身份而不积极营救的原因并不靠谱。

 

而原稿6中的影响很大的二姨夫之假前面说了。关键是后面有一条,龙灿报道黄山方面否认接到报警电话。可是我在《18名复旦学生黄山迷路获救全程调查》一文中看到:“接警单从上海迅速传真到安徽省公安厅指挥中心。我们很快得到安徽警方的回复,黄山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也接到了一起类似报警。”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挥长王勇说,“两地连续报警两次,说明情况可能非常紧急。”这篇报道是发于12月14日。而龙灿的报道发于12月24日。也就是说在10天前的报道里,黄山方面就承认接到过报警。而这个信息也在南都的报道里得到印证:“记者从黄山方面传真至上海的“黄山市公安局110接处警综合记录单”中了解到,2010年12月12日18:12,景区110指挥中心接到被困学生的朋友的报警。不到一分钟后,中心作出的处警意见是:措施收到。再过五分钟后,出警情况也显示为:情况收到。”其他的杂志又相互印证了,只是结果再一次同龙灿:“黄山方面则坚称只接到了6点28分上海方面转过来的信息,没有接到过直接报警电话完全”的报道相悖。为什么别的报道都可以相互印证,只有龙灿一直独树一帜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龙灿的这三大失实之处
1有影响力的二姨夫失实,实则吃低保。且打电话的时间也失实。打破了因二姨夫才有领导批示行动的神话。
2 领导批示不是因为二姨夫,批示的时间也不是在6点,更没有因为领导批示一小时内做好一切救援准备的高效率神话。
3 黄山警方在最初就承认了学生的报警,上海警方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名校身份打破了不知道身份所以不救援。直到二姨夫打电话才救援的谎话。

还有其他失实的地方我就不详举了。一篇真相调查报道失实成这样,后面到底还有几个失实都已经不重要了。串联起龙灿报道逻辑的论据都是失实的。这把伞根本撑不起来。
而除了报道中的失实,龙灿在被开除事后的表现也让我印象深刻。言行的前后不一前面已经有图为证了。从最初的反省论到被领导qiangjian论,再到抛出张宁海非让路死,黄山在造神的言论。真是让我如鲠在喉。所有对他报道失实的质疑他都不予回答。坚持烈士是自己失足掉下去的。虽然烈士如何牺牲都是英雄。可是出于对张宁海的尊重,也出于对事实的尊重。你就不能有凭有据的发表此言论吗?还是这又是一个如二姨夫般的知情人言论。

后记:其实龙灿的这种写作手法,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搞新闻的,是不是或多或少的写过呢?为了表达自己采访后的观点,忽略完整的真实。我写这篇失实分析不是为了要证明领导无错,救援机制完美。这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也盼望有真正的记者做出来。有人对我说,龙灿的报道角度还是有意义的。可是你不能拿失实的论据来表现你的意义,如果一篇用来启发和探讨真相的稿子,有如此多的失实之处,建立在虚假论据上的报道,即使结论真的对了。也是绝对不可取的。这绝不是一个记者担负道义的方式。我真的希望记者同志们,能把观点收回去,留下事实。不要如龙灿这般,摆出观点,拿走真实。如果我们对于社会的观察和探讨建立在错误的报道上,情何以堪。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