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故事》爱情篇:纳木错“爱情传说”!(组照)

(2009-10-26 10:11:28)
标签:

点子正

西藏故事

爱情篇

新浪情感部落

连载

分类: 点子正西藏纪行

  《西藏故事》爱情篇:

         纳木错“爱情传说”!(组照)

 

   《西藏故事》爱情篇:纳木错“爱情传说”!(组照)

    

   十年后重回西藏前,就和新浪情感部落的“首领”美女姝然,约好写一些发生在西藏的“情感故事”。虽然身为传媒工作多年,虽然“泡”新浪论坛也有一定时间,但是真的不敢在“情感部落”写贴,因为一来怕大家认为点子正“老不正经”,二来真的不会写些很“2”的文字,三来是不会“编辑”一些很“荡漾”的“小说”。

   作记者的原因,只会写下自己的亲历故事!

   记者的职业让我知道,真实的生活,比小说比故事,更感人,更真切!

   在写下这些文字前,曾经非常犹豫,因为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与我非常熟悉,这些故事,更应该由他们亲身讲述。

   

W020090507315880606449.jpg

正处于冰雪消融期的藏北纳木错(2009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摄

 

   记者是个“记述者”,十年前,工作的原因,写下了很多西藏的“新闻”,十年后,十年新闻成“旧闻”。十年后,写下这些“新闻背后的新闻”,更写下这些“故事”,相信,十年后,又会成为“历史”!

   因为,西藏,我应该写下这些“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更真实!

   更因为,这是一段有关西藏的,有关爱情的,有关人生的!

   

   《西藏故事》爱情篇:

              纳木错“爱情传说”!(组照)!

 

   这段纳木错的“爱情故事”,绝对是一段“爱情传说”!下面,给大家在新浪论坛,情感部落,给大家慢慢讲述这段“爱情传说”!

   国庆六十周年,新华社以“老照片:婚姻变奏曲”,发了一组“老照片专辑”,深受大家的欢迎!而其中的一幅照片,却是以一位新华社记者为主人公的“老照片”:

 

   《西藏故事》爱情篇:纳木错“爱情传说”!(组照)

   照片说明如下:     

    1997年夏,藏族青年摄影家觉果和汉族姑娘廖勤在藏北纳木错湖畔举行婚礼。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照片的说明写着“藏族青年摄影家”也对,不过,最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新华社西藏分社摄影记者”--觉果。

 在讲述,这幅“老照片”十多年前的“新闻”前,要先给大家讲述一些“新闻背景”。

 

 画面绿草如茵的是西藏天湖纳木错,是照片中的“新郎”的家乡。

 这幅照片,当年曾登在《中国西藏》的首页,国内很多报纸采用,美联社等很多外电也转发。十多年前,拍婚纱照在内地还很“新鲜”,更何况,这是在西藏的天湖,这是一位汉族的新娘,这是一位藏族的新郎!所以,“觉果的婚礼”成为轰动西藏,轰动中国,轰动西方的“新闻”!

 十二年前的那个婚礼,更象一个大“派对”。藏族本来就有“过林卡”的习俗,十二年前的那场林卡,过得真的很壮观;十二年前的那场婚礼,真的很热闹!

 我十年前在西藏工作二年,可惜没有赶上那场婚礼。但是,十年后,西藏分社副社长多吉占堆也是新郎觉果的同学,在为我十年后重回西藏践行宴上谈起来的时候,还兴奋地说起当时,“五六架摄像机、十多台像机围着他们拍,太壮观了!”

 觉果--这是一个很有“禅意”的名字!现在是新华社西藏分社摄影部主任,十年后,应该是藏族中年摄影家了!“觉果”,藏语原意是“男子汉”的意思,不过,觉果自己的解释是“觉悟后成正果”,后来,我们也都认同了这种“解释”,因为,真的很贴切!

 觉果,是新华社第一批藏族记者。

 

W020090507315881825134.jpg

5月5日,一对来自上海的恋人在欣赏美丽的纳木错。新华社记者 觉果摄

 

 二十多年前,他们一批北京西藏中学的同学,迎来了新华社的主考官,基础知识考试后,要求写了一篇作文《西藏--我的家乡》,后来“作文优秀”,进了新华社,在中国新闻学院学习后,成为新华社第一批藏族记者。

 觉果婚礼的这张照片,是他的同学“索郎罗布”拍摄的,索朗也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发现的见证者和拍摄者,和觉果一样,也是位摄影记者。他的同学,多吉占堆现在是西藏分社副社长,罗布次仁现在是西藏分社总编室主任,多穷是西藏分社营销平台主任,女“同学”中,安措是新华网西藏频道主任,小卓玛原来是技术室主任,现在分管财务。

 觉果,他们那一批的“藏族女记者”中,央珍已经去世。十年前,我去西藏的第一天,正好是央珍的追悼会,没有亲眼见过这位新华社藏族优秀的女记者一面,非常遗憾!

 十年前,在西藏作过一次《青藏线纪行》,就是和觉果一起“合作”的,非常快乐!

 那一次,青藏线纪行,只有觉果一位藏族记者,他既要摄影,又要充当翻译。真的很难忘记,在天下第一道班,含着眼泪,给第一道班的工友,读报道他们英雄事迹的报道,觉果一边做翻译;真的很难忘记,在唐古拉山口,和觉果赤条条,泡天下最高的“温泉”,《唐古拉山口洗温泉》,后来,还写下一篇令唐古拉兵站很“麻烦”的新闻,很多旅游者看到这篇新闻后,都慕名到那里泡温泉。也难忘记,在如今早已拆除的安多礼堂前,觉果给我们青藏线纪行的同事们拍摄下的照片;也难忘记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里,我给觉果拍摄的“新闻照片”充当前景,“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环保自然者讲述可可西里的故事”。

 

《西藏故事》爱情篇:纳木错“爱情传说”!(组照)

  可能是当记者的习惯,很少拍自己!找了半天,只找到了一张十年前的青藏线的“合影”,这是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城安多县的礼堂前的合影!是藏族同事觉果拍的。

  左一是西藏分社藏族司机边巴,左二是青海分社记者张进林,左四是十年前的安多县委书记现在的沈阳市沈河区委书记张晨,左五原新华社音像部记者后跑到CCTV做新闻调查的主持人杨春,右一是安多县常务副会长朱荣才,现在沈阳大东区某街道办主任,右二是安多县长彭嘎,右四是安多县委副书记现在沈阳物价局崔局长,右六是青藏线纪行的“领队”青海分社副社长王宏伟。

  右面第三系红围脖的是点子正。

 

 十年后,重回拉萨!

 在西藏分社的大院里,再次见到的觉果,已经近天命之年,开始有了很男人的“肚腩”,不过还象当年那样英武,那样很男人!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照片上的“新郎”,将“我的同事”写我的同事觉果的“新闻”发在后面,请大家,多了解一些新闻“背景”:

 

《西藏故事》爱情篇:纳木错“爱情传说”!(组照)

 

  马背上的最后一代:一位藏族记者与铁路之缘 

   拍摄青藏铁路的记者不少,但觉果是惟一记录下全过程的藏族摄影师

      ( 2006-07-04 11:16:48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新华社拉萨7月1日电(记者周轶君)2006年7月1日,在青藏铁路沿线奔波5年后,觉果在拉萨搭上第一列驶离家乡的火车,前往青海省格尔木。             
    1978年,时年14岁的觉果从藏北出发,骑马两天赶到班戈县,转乘卡车至那曲,再坐公共汽车到格尔木,行程一星期。在格尔木,他生平第一次吃西瓜,啃了一口马上吐出来。他在牧区生长,不知道西瓜要切开吃。 

2001年至今5年间,觉果以新华社西藏分社摄影记者身份,将近100次往返于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施工现场,记录下铁路穿越高原的每一个历史时刻。他希望西藏更多地融入世界,分享物质文明,同时输出藏族特有的文化。

青藏铁路完工,觉果说“古老大地上的新鲜事情”刚刚开始,他将继续拍摄下去。 
               不少参与铁路建设的农民工有觉果的手机号 
    半年多前的一天,20多名曾在青藏铁路工作的民工来到拉萨。他们打电话给觉果,说想在布达拉宫门前照相。觉果马上赶到那里,给每人照了一张像,自己掏钱冲印,又一一寄给他们。             
     一名新华社记者说:“青藏铁路沿线做饭的师傅都认识觉果!”不少参与铁路建设的农民工有觉果的手机号,而觉果的手机上又存了不少青藏铁路火车司机的电话。

 “这人叫胡彦林,甘肃人,他很自豪!”觉果指着一张火车司机的照片说。画面上的胡彦林从驾驶室探出半个身子,喜滋滋望着前方。            
      在觉果电脑的“图片库”内,辟有“铁路工人”和“火车司机”专栏。在空旷的青藏高原上,觉果能看见的人,就是这些一铁镐一铁镐、一根枕木一根枕木建设铁路的农民工。他记忆中最难忘的形象,是在风火山背负氧气瓶、鼻孔里插着输氧管干活的工人们。

 白雪皑皑中,印有“中铁十一局”字样的施工架,在拉萨河上昂首挺立。当时气温零下30摄氏度,觉果仰面躺在雪地上拍摄。 
     提到与铁路工人们“同吃同住”,觉果的眼睛亮起来:“城里人没有饥饿感……与那些工人在一起吃饭,一大锅白花花的肥肉加白菜,大家蹲在路边吃,爽啊!”

 工人们通常主动借碗给他,说“让记者先吃”。无论迎风,还是下雪,觉果和他们一起“哗啦啦”地吃。 
     在海拔4000多米的安多轨排生产基地,觉果走进女工工棚,拍摄她们的日常生活:一人高的氧气瓶边,一名女工在梳头;业余时间打毛衣、听情歌;漫天大雪中施工;生怕晒黑,戴上头巾口罩工作……觉果说,“她们跟我无话不谈,但在她们面前,不能提家庭、孩子,一提就泪光闪闪。”                
    “她,20岁出头,后来在铁路上找到了老公。”觉果指着照片上一个站在铁轨前的女孩说。有关青藏铁路的图片拍摄,大多是觉果自己找题目。他拍过铁路女工、铁路夫妻,同事说,他总是选取特别人性的角度。 

          觉果说,自己身上没有故事        
      虽然出生在海拔4700多米的纳木错,在拉萨生活多年,觉果上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铁路施工地同样因缺氧而彻夜难眠,冻伤、紫外线灼伤成了家常便饭,一星期前采访造成的肩头蜕皮至今未愈。             

大部分时候,记者们在铁路沿线兵站借宿,有时也在荒郊野外搭帐篷住。觉果总是把条件稍好的房子让给同行记者,饮食上也会首先关照他们。身为摄影记者,觉果比同行的文字记者更加起早贪黑。

曾经与觉果同行的新华社记者裘立华说,铁路线上的采访多数时候枯燥乏味,幸好觉果天性乐观,大家一路说笑,似乎不觉得苦。有时车跑了很久不见一人,只有光秃秃的山头,摄影记者们也会“发泄”一下,相互摆拍怪异造型。裘立华说,这才是铁路线上采访的真实状态。                
    觉果说,自己身上没有故事。车在高原被冰雪冻住,半路求救等都算不得什么。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一辆汽车在结冰的坡上打滑,阻断交通,后车排出去13公里。觉果一行人乘坐的“丰田”4500型吉普车深陷雪中。当时的气温零下20摄氏度左右,这样“堵”下去会冻死人。

觉果当机立断,组织大家下来推车。同时,他“扮演”交警,疏散车辆。他还在第一时间给青海、西藏两地交警打电话,说明情况。交警随即赶来,为堵在路上的司机、乘客送食物。

            出身牧民的觉果会与牦牛“对话”             
    觉果出生在藏北纳木错湖边,至今家里70多口人还生活在那里。小时候,他的“任务”是牧羊。遇到雪天,怕弄湿靴子,就把靴子脱下来,挂在肩头赤脚走。两只脚冻得麻木,“这时候想,要是遇到牦牛拉屎就好了,可以把脚伸进去暖和暖和。”

看到他拍摄的青藏铁路沿线野牦牛,外人也许会惊讶,觉果何以靠近那些野生动物? 
    牦牛性格温顺,再加上出身牧民的觉果会与牦牛“对话”,吹口哨或低声吆喝,这些动物自然服帖。“我刚出生,就被装进竹筐,挂在牦牛背上。”           
    觉果自有他的视角。同行们说,觉果的照片喜用大色块,与藏族天生对色彩敏感不无关系。而他拍摄的角度,多为仰角或平视。对此,觉果的解释是,在自然面前要“敬畏”,对拍摄对象要尊重,拍摄角度反映了摄影师的态度。              
    觉果老家纳木错是著名的赛马之乡。他自称“马背上的最后一代”,因为通了公路和铁路,马作为交通工具渐渐退出藏族人的生活。他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理解父亲骑马上学的历史。

他很高兴家人今后可以搭乘火车到拉萨看他。至于铁路通车对西藏带来的冲击,觉果说,“有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希望西藏更多融入世界,分享物质文明,同时输出西藏独有的文化。”

            “即便没有指派我拍青藏铁路,我也会去”        
     妻子眼中,觉果是个“本分、不贪心”的人,“他总说,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拍摄青藏铁路的记者不少,但觉果是惟一记录下全过程的藏族摄影师。

 同事说,觉果是个“有心人”,他有意记录下西藏的每一件大事。“即便没有指派我拍青藏铁路,我也会去!”觉果曾经说,拍摄铁路不为名利,“记录”本身就是一切。

 觉果为青藏铁路拍摄数千张照片,却几乎没在沿线为自己留影。他镜头中的青藏铁路,涵盖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有晚霞,有彩虹,从铁路动工的第一张照片起,5年来他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历史时刻。2004年4月一个深夜,他得知第一辆机车出现在西藏自治区境内,立即驱车400多公里前往现场。

 觉果不愿为他的坚持赋予特殊意义,他说,直觉告诉他,青藏铁路通车是“古老大地上的新鲜事情”,他的使命就是“记录”。
            他只是一遍遍地说:“第一次坐火车出去啊” 
     觉果近些天的口头禅变成“铁路都快通了,你还……”譬如,去餐厅吃饭,服务员迟迟不上菜,他会说:“铁路都快通了,你们还这么慢?” 
     公路开通前,住在纳木错的父母来拉萨看望觉果,需要骑马一至两天至当雄,再坐几个小时汽车,沿青藏公路到拉萨。公路开通后,家人先坐卡车到当雄,再换乘汽车。

 觉果希望家人能尽快坐上火车来拉萨,更舒适,价格也比坐汽车便宜。 
     铁路令他兴奋。一次,在那曲采访,一辆工程车忽然出现在铁轨上,觉果狂奔着跟拍,那是他第一次在西藏境内看到火车,尽管只是一台机车。       
      接受采访时,他不止一次说:“7月1日,我第一次坐火车离开西藏啊!”问他坐火车与以前坐汽车、坐飞机出藏有何不同,他说不出所以然,只是一遍遍地说:“第一次坐火车出去啊!”
      每次从铁路回来,觉果都带给妻子一堆脏衣服。“前几天院子里还晒着他的帐篷呢。”妻子廖勤指着院内竹竿上的睡袋和户外服说。
      觉果每次跑青藏铁路,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两个月。一次,廖勤有事外出,觉果又要跑铁路,竟关照旁边一栋楼的老太太往他家院子里“空投”骨头,免得两条宠物狗饿死。              
      觉果曾经拍摄一名铁路工人,肤色黝黑、嘴唇开裂,脸上多处冻伤青紫。廖勤说,觉果采访结束回家时,有时也是那个模样。“还好,他在路上常给我打电话。”妻子脸上现出一丝欣慰。
    

 

 觉果是个“性情中人”,觉果是个“男人”!

 这样的一位纳木错之子,和一位温柔的川妹,怎么相识、相知、相爱的呢?!十年后,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

 敬请期待,《西藏故事》爱情篇:纳木错“爱情传说”(二)。

                   (点子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