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十年间》49:西藏副主席杨松的网络生活!

(2009-09-18 13:18:55)
标签:

点子正

西藏十年间

昌都

副主席杨松

武汉市委书记

网络生活

分类: 点子正西藏纪行

  刚刚过去的9月14日,再普通不过,可是对于网民来说,却是他们的节日。

  “Acrossthe Great Wall,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world”(越过长城,我们能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在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完成了中国人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2000年,现在的中国网民在做什么?!

  长期从事互联网研究、被称为“博客教父”的方兴东,首次在北大发出电子邮件。在他的印象中,2000年前是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那时候的“网民”都是一些梦想家。

 

  《西藏十年间》49:西藏副主席杨松的网络生活!

   (整理西藏十年前的照片中,找到十年前为杨松拍的一张“工作照”)。

 

  十年前的2000年,西藏昌都,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杨松,互联网,他们又会发生怎么的联系呢?!

  《西藏副主席杨松的网络生活》,这是《昌都走笔》系列文章中的“灵光乍现”。十年前,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互联网的接触在内地来说,都是非常少,更别是在西藏,更别是在遥远的藏东小城昌都,更别说是一位西藏自治区的副主席。

  可是,这一切,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十年前在昌都采访,工作繁忙的杨松主席,给我们专门介绍了几次情况。当年,我是直接用笔记本电脑边听边记的,这在现在不算什么事,可是十年前,特别是在西藏,那真的是个“新闻”,工作之余,也和杨松主席,聊起他的“网络生活”,所以就有了下面这一篇难得的“新闻”:  

 

 (西藏漫记):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杨松的网络生活
              

    工作劳累了一天的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杨松,每天临睡前总要抽出一个多小时上网。此时的杨松,已不再是身兼昌都地委书记的自治区副主席,而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网迷”     

    “网迷”杨松可以说是西藏的第一批网络爱好者。早在1997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便选修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网络课。杨松至今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上网时,看到的第一篇网络文章是对当时一部非常流行影片进行的讨论。

    回到拉萨后,由于拉萨还没有开通互联网,杨松只好利用到内地出差的机会,到网上过把瘾。

   1998年,杨松到西藏的东大门昌都地区工作兼任昌都地委书记,工作更加繁忙,但对网络的挚爱还是让他忙里偷闲,抽空到网上去冲浪。

   “若不是阴差阳错,我更应该是一个科技界人士。自然科学是我的爱好,我非常喜欢接受一切新的事物。” 杨松说。

    今年整整50岁的杨松,1976年毕业于新疆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条件非常艰苦的西藏阿里地区工作,一干就是15年。

    西藏昌都处于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三江流域,山高谷深,海拔高度比较悬殊,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 越是在边远地区工作,就越是要有灵通的信息渠道。”杨松非常感慨地说。

    到昌都工作后,在他的倡仪下,去年11月昌都开通了西藏7个地、市中的第一个网站——“今日昌都”网站。同时,昌都地区的电信部门也开通了163上网业务,副主席杨松如愿以偿地成为西藏昌都地区的第一个互联网用户。

    现在,每逢星期六和星期天休息,杨松总要在他的“ 网络世界”里幸福地过上二三个小时。“我现在最关注的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有关问题,还有西藏的各方面情况。只要发现对工作有帮助的信息和资料,我就要马上下载。” 杨松告诉记者。

    现在,一些朋友再寄资料时,杨松就会把自己的电子信箱告诉他,说“可以给我发‘伊妹儿’”。

    去年,杨松为了更好地上网,淘汰了过去的电脑,买了最新式的联想天禧电脑。在他自己的书房里,除了两大书柜的书,就是他的宝贝电脑。

    “由于昌都自然条件的限制,报纸到这里都很晚,所以我现在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网络。”杨松一边上网一边对记者说。

    “我现在常上的新闻类网站是新浪网和新华网,消息非常快,每天都有滚动新闻发布。当然,我最喜欢上的还是国研网,可以获取很多的信息,对我工作的帮助很大。”杨松兴致勃勃地谈着他的网络生活。

    “网迷”杨松也有“头痛”的事。“现在,上网比过去费时多了,带宽不够,网上总是很挤。”目前,昌都地区已有国际互联网用户100多户,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昌都地区同时只能容纳3个用户上网。

    杨松经常对身边还没上网的年轻人说:“快点上网吧! ”记者在昌都,竟然发现“网络使我们更加进步”的横幅悬挂在街道上。

    杨松对记者说:“网络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是网络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子。”山高谷深、地处偏远的昌都已经通过网络让世界了解了昌都,原来信息封闭的昌都各族群众也开始通过网络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完)

 

  在西藏的二年中,采访过无以数计的牧民,采访的“高官”并不多,而写下的“高官”更是少之又少。记忆中,杨松是我写下的“唯一”一个西藏的高官。 

  十年了,现在西藏发展很快,网络发展更快。

  从网上百度到杨松的简历和近况,发到大家看看:

 

    新任武汉市委的杨松,履历相当丰富。更引人注意的是,他具有30年的西藏工作经验。
  1976年,26岁的杨松来到西藏。此后十年,杨先后担任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计委干事、科长、副主任。而从1986年开始,杨的仕途开始出现重大转折。当年9月份,他出任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并先后担任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开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自治区政法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主席。
  2006年7月,杨松被调到湖北,担任湖北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

 

  http://www.jiqihu.com/attachments/2009/02/1_200902282048391ay74.jpg

  这是武汉市委书记杨松与武汉西藏班的中学生共同庆祝国庆六十周年。

  http://cbaike.com/images/07/1203/230240.jpg

 

  仅以此文,献给昌都,献给共和国六十华诞,更为十年前在西藏任自治区副主席,而今任武汉市委书记的杨松,通过网络送去我的祝福。

  相信,今天的杨松书记,应该还象十年前那样,还是一个“网民”,相信他也会通过网络看到这篇文章,也能看到十年前他在昌都简陋的办公室里的“工作照”,也希望,武汉的网友们,也能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他们的父母官。

 

  杨松主席,扎西德勒!

                      (点子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