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文化斑马线”是“斑马线文化”的“倒退”!

(2009-09-09 22:19:34)
标签:

点子正

文化斑马线

斑马线文化

倒退

没有文化

杂谈

分类: 点子正“点”道为止!

  W020090909347065157192.jpg

   9月8日,市民骑车通过苏州留园路别具一格的“文化斑马线”。 
   当日,古城苏州第一条“文化斑马线”在留园路亮相。这条斑马线蓝白相间,配有书法题词和印章图案。新华社发(朱桂根摄)

 

   相信这样的一条“文化斑马线的文化新闻”,今天在全国各大媒体开始纷纷转载。

   “文化斑马线”貌似很有“文化”,因为将中国的汉字非常漂亮地写在了原来用来安全通过的斑马线上。有“礼让”、有“信悦”,相信要是那个讲国学的于丹站在这条斑马线上,能将这几个字夸夸其谈地讲上几天。

   这张传真照片是“新华社”发的,好在并不是新华社记者发的。不然,真的容易“贻笑大方”。

   再看第二张:

    

W020090909347310588766.jpg

    9月8日,苏州的交通安全小宣传员通过“文化斑马线”。新华社发(王彪摄)
 

    第二张照片,一看就是明显地“安排”好的。

    照片是静止的,交通是流动的!

    不巧的是,点子正刚刚看到CCTV晚间新闻,播放这条“文化斑马线”的新闻时的“流动情景”,几个小学生在经过这条“文化斑马线”时,停下来,低下头,认真而仔细地研究着地面上的“汉字”,地面上的斑马线仿佛成为他们的课本。

    报载:

  “这整体看去显得很典雅,体现了苏州古城的文化气息。”现场,苏州交警部门还组织了斑马线交通安全宣传活动,让小朋友在现场体验这一新型斑马线的感觉,并进行安全警示教育。警方有关人士介绍说,斑马线上的五组书法都是名家所作,非同凡响。“仁爱”两字为明代大书法家沈周所写,“义蕴”为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所写,“礼让”为明书法家祝枝山所写,“智育”为明代大才子文徵明所写,“信悦”为明才子徐祯卿所写。“每组书法旁的印章都是各个书法家的印章,按照原样刻印的。”

 

  该警方人士称,此次设计的斑马线是“文化斑马线”,与国内其他地方创意的爱心等斑马线有所不同,该斑马线图案的白色部分是斑马线,蓝色部分代表文明、安全、和谐,蓝白相间的色调是公安系统的主色调。加上名家书法,整条斑马线看上去就像一幅打开的画卷,体现中国儒家文化,暗喻过往行人、车辆需要有仁爱、礼让的意识。“首选设在留园景区门口,一是因为留园为四大名园之一,在古朴的苏州园林中具有代表性;二是留园路作为交通主要干线,人流量很多,是中外宾客的聚集区。”

    

    天堂杭州的交通惨剧,让“斑马线”成为一道风景。全国各个地方,也纷纷拿出看家的本领,争先显出自己的“创意”。

    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天堂杭州的第二起惨剧就发生在那条著名的“爱心斑马线”附近。可见,有“爱心”的斑马线,未必就一定会带来“爱心”。

    同样,“文化斑马线”,丝毫没有“文化”!

 

    斑马线,不时今天才有的。古罗马时代的“跳石”就是最早的斑马线。当时的“跳石”,既方便的行人通过,又方便了马车的通行。可是随着汽车的出现,“跳石”就是成了交通发展的障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终于出现了现在“斑马线”的真正意义的“安全线”。

    从“斑马线的历史”,可见,“斑马线”实用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文化斑马线”,是个“创意”,吸引眼球。如果单纯从汽车驾驶者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比从前更醒目,可是没有考虑行者的“安全”,由于“文化斑马线”的创意非常吸引眼球,可能会有很多人象“晚间新闻”里的小学生一样,停下来研究地上“行草的礼让的神韵”,而忽视了通过的“安全性”和“快捷性”。

 

    “斑马线文化”是人类交通史的进步,而“文化斑马线”是对人类交通文化史的“倒退”!

    重视“斑马线”,应该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而不是看谁在“斑马线”上做的“文章”更多,更漂亮,画的“文化”更花花。

 

    多一些管理,少一些形式主义;

    多一些实干,少一些表面文章。

    

    苏州“文化斑马线”,毫无“文化”!

 

     对于“文化斑马线”,苏州交警部门有关人士称,这是在全国首创,苏州还将在城区陆续推出这样的文化斑马线。

 

    希望这样的“文化斑马线”是第一条,也是最后一条!

    相信,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出来了一个很有“文化”的新的歇后语:

    苏州“文化斑马线”---整景!

 

 

    点子正给苏州相关管理部门再出个“点子”做为“文化斑马线”的附加措施:边上再竖个牌子,清楚地用楷书写清“文化斑马线”上的汉字,同时提醒小学生不要看脚下,通行“文化斑马线”时不要看脚下,注意了望!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地上本没有斑马线,人们画上后,就有了斑马线,走的人多了,就没有了斑马线。

   “文化斑马线”并不是画上几个汉字,就有了文化,“文化斑马线”是“斑马线文化”的倒退。                                                 

                                     (点子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