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边巴顿珠老人,跳了一辈子藏戏。现在遇到地区和民间的节日,他还是会兴致勃勃地跳上一段。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是“仙女大姐”的意思,简称“拉姆”(即仙女)。藏戏艺术历史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法王》等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
作为西藏传统的民间艺术藏戏,据说就起源于边巴顿珠老人生活了一辈子的扎西雪巴(意为吉祥的村子)。边巴顿珠老人一辈子生活在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扎西妥美乡的扎西雪巴,从12岁就开始学习藏戏,他和父亲扎西群培是扎西雪巴藏戏中最有影响的戏师。边巴顿珠从小由父亲言传身教,潜心钻研,掌握的藏戏表演技艺超出了父亲,唱、念、表、舞都有一套造诣较高的技巧。
边巴顿珠生活的附近村庄都是旧西藏四大噶伦之一索康·旺青格列的差巴(农奴),每年到雪顿节(也叫藏戏节)的时候,都要赶到拉萨去服藏戏的差役。
说起以前的演出,边巴老人至今心有余悸。为了准时赶到拉萨,他们要骑马走上5天5夜,而且演出时要万般提着小心,不敢出半点差错。当时的各种剧目对唱、诵、白、舞等整个演出的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谁若出点差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现在,最让边巴老人自豪的是,作为传统藏戏的演出者,老人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自治区首届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虽然已过去多年,边巴老人至今还珍藏着那张鲜红的代表证。
现在,年纪大了的边巴老人,虽然不用每年到拉萨去表演,但是政府遇到重大节日演出,还要专车接老人去当顾问。新修的公路,原来5天的路程现在只用不到3个小时就能赶到。老人也要经常去拉萨朝佛,逛一逛新拉萨。
边巴老人跳了一辈子藏戏,在旧西藏,虽然在台上是一代“君王”,给高官显贵带来欢笑,可是舞台下的生活却仍旧是一贫如洗,仍然是艰苦劳作没有自由的差巴。边巴老人的7个孩子,由于当时没有钱治病和医疗条件的限制,夭折了3个。而现在,他已有了13个孙子、孙女。和老人一起生活的是小儿子巴桑次仁,在村里做会计,同时也是村里跳藏戏的骨干。
边巴老人和年已75岁的老伴次登宗吉相乐相伴,家里有12亩地,还养了30多只山羊,2头奶牛,每年仅副业收入就有4000多元。
前两年盖了新房后,孝顺的儿子还为老人买了台彩色电视机,让老人也能欣赏一下别人的演出。
“新西藏新生活,叫我怎能不歌唱!”边巴老人高兴地说。作为山南地区群众艺术馆的藏戏顾问,边巴老人先后收过40多个徒弟。让老人高兴的是,今天古老的藏戏艺术已经有了新的发展,老人的徒弟和徒孙们每年不但在西藏各地进行表演,去年还应邀出访北欧四国,受到欢迎和好评。
边巴老人作为今天藏戏中年纪最大的表演者,也是新旧西藏的亲历者,而老人自己的藏戏生涯,也成为新旧西藏变化的缩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