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漫记):述评:足球对“恐高症”说“不” (2005-12-09
21:54:31)
(西藏漫记):述评:足球对“恐高症”说“不”
在西藏拉萨举行的青年足球邀请赛8日落下帷幕。虽然只有5支球队参赛,但这毕竟是首次在海拔3650米的“世界屋脊”上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足球赛。
西藏地区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低,初上高原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加上人为的渲染,国内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们不少人患有“恐高症”。
足球“恐高症”的“病症”大致如下:登高则软,攀上即弱;动作变形,两腿拌蒜;发挥失常,心态失衡;固守平原,惧高惧上。
但这次在拉萨举行的足球邀请赛上,参赛的年轻球员却拒绝了“恐高症”。
来自重庆、成都、昆明的球员9月2日抵达拉萨,只休息了1天,就开始了正常比赛。而且各队每天都要打1场比赛。这样的快节奏,就是在平原地区的足球比赛中也不多见。
云南红塔青年队教练潘建福说,刚到拉萨时,队员们确实有一些高原反应,个别队员需要吸点氧;可适应两天后,队员们基本都能踢完全场。
成都五牛队13号何振宗在最后一场对云南红塔队的比赛中,攻进了全场唯一的1个入球。下场后他对记者说:“状态不错。上半场感觉有点累,但下半场反而越踢越好。”
西藏自治区体委医务所医师郭宏一直负责比赛的医疗救护。他告诉记者,5天10场比赛中,球员们只有少数软组织挫伤,骨折等比较严重的受伤根本没有发生过。
西藏大学对特高海拔运动生理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的最大摄氧量可以通过2年以上的高原训练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由此证明高原“恐高症”完全可以通过锻练消除。
据专家介绍,“恐高症”常常是心理上的;未上高原,心里先恐,上高原后则居高自恐。
近年来的媒介宣传也有一个“误区”,常常为了突出运动员训练的艰苦和人们在高原工作的困难,把高原反应描绘得非常“可怕”,这不能不说是“恐高症”传染的一个原因。
对于足球这种对抗性极强的运动项目,有关专家认为,只要注意高原的适应性训练,调整好心态与体能,“恐高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古城拉萨,经常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少年在布达拉宫前,在市区的绿地兴致勃勃地踢足球。足球并没有远离西藏人的生活,圆圆的足球在高原同样飞速地旋转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