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走笔]藏东昌都“石头记” (2005-12-09 21:04:03)
[昌都走笔]藏东昌都“石头记”
地处横断山区的藏东昌都,高山深谷,大江大河,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貌闻名于世。
“地在坡上挂,田在云中种”,藏东昌都地区的农田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大都开垦在山区,田陡石多。青稞生石缝,作物长石间。
原来,藏东的藏族群众将地里的石头视为“神石”,可以佑护自己的农田丰收。所以,农田里的石头不但不拣出来,而且还经常从别的地方把石头运来,放到田里。
50年前,昌都解放的号角吹遍了藏东大地,也渐渐带来了新的农业技术。一批批的农业技术干部来到藏东,手把手地教会藏族群众新的农业技术。旧西藏的一些陋俗,也随着滚滚南流的大江渐渐消失。
世代耕作在藏东大地的藏族群众,学会了更多的科学技术,逐渐发现原来地里的“神石”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富裕,只有科学技术才能让农田增产增收。藏族群众渐渐开始学会精耕细作,把农田里原来的“神石”也搬了出去。过去农民把轮休田地白白搁浅,经过县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如今昌都白色轮休田也变成了绿色,或种草或积肥,增加土地肥力,为来年粮食增产打下基础。
记者在西藏自治区的贫困县之一的昌都县采访时看到,高山深谷青稞绿,片片梯田绕山间。据昌都县委书记天津援藏干部杨茂荣介绍,过去,为了推广使用化肥农药,县里组织干部把化肥送到田里,帮助农民把化肥撒上,可等到农技推广干部走后,农民们却将撒好了的化肥挖出来倒掉。
昌都县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仅去冬今春,昌都县开展改造低产田4200百亩,坡改梯1700亩。现在,全县的良种覆盖面达到85%以上。
藏东昌都地区农民对石头认识的变化,述说着农民们科学意识的提高。县里主管农业的人士告诉记者,昌都县的粮食已连续6年获得大丰收,去年的粮食总产达到1525万公斤,农牧民人均收入首次超过1500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