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散文)
(2019-08-24 02:05:29)
标签:
耿林莽少年才子散文诗诗言志 |
分类: 散文 |
旅
改革开放首先解决的是人们的温饱问题,而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既曾有物质饥饿也曾有精神饥饿。而吃饱肚子固然是最起码的生存条件,而精神饥饿的解决,才给了一个人以生命的尊严。
当年耿林莽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饥饿的嘉川》,其中谈了我十几岁与他的相识过程。最近耿老又整理了一篇题为《学习古诗词》的文章,其中提到当年他写的几首古体诗词,问我以前看过没有。耿老说的这个以前,是四十多年以前的事了。耿林莽以文字优美思想深邃的散文诗著称于文坛,在创作实践中对散文诗文本的探索与发展,卓有开拓性的贡献,成为当下中国散文诗界的领军者。那么他什么时候写过古体诗呢?这还得从他当年在台东新华书店工作时说起。
耿老属于少年才子,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在上海的《大公报》、《文潮》、《潮流》,以及他家乡的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了,后来离开家乡,到徐州等地做报纸副刊编辑,期间年轻的他正处于诗歌创作的活跃期,写下了许多新诗与杂文等。曾经有题为《古城七彩记》的文章,将那时的耿林莽列为当地七位文学青年的首位,对诗人与作品进行了评介。这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事情。后来又到了《大众日报》、《青岛日报》,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工作。然而,在那个尽人皆知的时期,耿老被下放到了书店工作。那时不仅不能再写他所擅长的文学作品了,而且书店里也没有书可卖。尽管满街都是激昂的怒火中烧的文字在奔跑,在嚎叫,但是与美学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无关,而且因文字而招致灾祸,是那时很普遍的事情。学校不上课了,正长身体渴求文化知识的我,在街上无聊时,便顺脚走进人和路那间门面不大的书店。那里曾经布满了各种图书,十岁之前的我在拥挤的人空里,闻到那种令人陶醉的纸墨香时激动不已。出于惯性,再去书店时,除了以求读到一点不那么疯狂的东西外,也许还回味那种激动心灵的以往。去的次数多了,便与站在柜台里面中年的耿林莽先生相熟了。耿老在一章散文诗中这样写道:“妈妈给你一角灶头的残饼,喂不饱你。/心灵空虚,精神饥饿。/于是,你到书店去,看——/书架上空空如也,唯一的陈列品,清一色的《南方来信》。/要吗?我问。/目光恍恍的男孩,摇摇头。/你渴。//我给了你一只解渴的杯。”(《旅程》)那个孑然出入书店的男孩儿,这就是我当年渴求读书的写照。后来耿林莽调到市图书馆工作,他帮我办了一张借书证,这让我大喜过望,得空就往图书馆跑。然而,当时“解放”的图书没有多少,且借阅的人很多,能够借到的书看完了,我便又陷入了“饥饿”中。无奈的耿老便说你到我家来吧,我把自己的藏书借给你。在耿老的信任中我获得了精神食粮的同时,还得到了他的辅导与讲解,其中就有他写的古体诗。尽管满足精神渴求的欲望战胜了恐惧,但那时做这些事情还是有风险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写文字凝练的古体诗的原因。
他的《自嘲》写道:“十年惊涛亦寻常,风波止处觅归船。收拾残阳帆又举,犹唱新歌学少年。”这是写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心情。耿林莽在“收拾残阳”之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了散文诗创作,且一发而不可收,不仅成为当时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前沿作家,而且以他不断的探索创新,获得了独树一帜的地位。《中国当代文学史纲》中有这样的评价:“创造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用现代手法表现现代意识,是耿林莽散文诗的突出特点。散文诗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耿林莽有相当的代表性”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耿林莽先后创作出版了《散文诗六重奏》《望梅》等散文诗集12部,《人间有青鸟》等散文集两部和《散文诗品评录》《流淌的声音》等评论专著。在其作品产生很大社会反响的同时,《散文诗六重奏》入围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并获得了《星星》诗刊举办的首届“鲁迅散文诗奖”,以及“中国散文诗终生艺术成就奖”等。
从古体诗的凝练浓缩,甚至只是写给自己甚或信得过的朋友看的文字,到散文诗这一文体的舒放自如,不受形式的制约,从“带着镣铐跳舞”的文体中解放出来,耿林莽这四十年的创作历程,不仅从文学形式上诠释了改革开放的过程——从谨小慎微到自由抒放,更从内在的创作思想上展示了思想解放的意义。最近孙基林教授在《闻一多、朱自清“诗言志”辩说》一文中,提出了“诗言志”理论的新观点,认为:“诗歌史上每每艺术方法的转向与探索,均与诗学观念的变革相关,就如闻一多在《歌与诗》中所举的《诗经》、骚体、赋体、古诗十九首所体现出的叙事性特质一样。就现代新诗而言,随着一次次诗学观念的新变,其历史进程中也不乏叙事性倾向和思潮的出现与涌动。”在孙基林教授的观点中,“志”在一定程度上是“记载”的意思。而耿林莽“他的散文诗注意到抒情与叙事结合,强调叙事在散文诗中的作用,是他对散文诗抒情艺术的发展……对新时期散文诗的振兴是功不可没的。”(《新时期诗潮论》吴开晋主编)这种开拓性的贡献,不仅让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作家站立在文学的潮头,他的成就以及中国散文诗的繁荣发展,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的成果。
在耿林莽的文学贡献中,总结起来有这样的三点,一是笔耕不辍葆有青春的创作成绩,二是散文诗理论的探索与建树,三是对后辈培养与扶掖提携。那个走进书店的孩子,睃视着空空的柜台与书架,失望的眼神深深击中柜台里的中年人,“饥饿”的眼睛如四月的荒原,残忍而无奈。如果说与耿老相熟,他把自己的藏书借给我并加以阅读辅导,还仅仅是让一个年轻人不受精神饥饿的折磨,而在我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以来,他的督导、肯定与鼓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譬如,我相对比较喜欢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也在作品中应用得比较顺手,耿老则提醒我,要注意向中国古典文学学习;在每年新旧交替的时候,他会评点一下我一年的得失,然后对新的一年寄予期望;甚至每一篇他所见到的作品,都会不失时机的给予评价与鼓励。如果说对于我还属于个体行为,而对于青岛的对于国内涌现出的年轻作者,他都会给予指导与鼓励。年轻作者对于耿老写给他们的信件,都会很认真的保存起来,因为耿老对于后进的一片殷切之心,对于文学的倾情关注,太珍贵了。
在《旅程》一诗中,他最后写道:“让我们肩并着肩,背负,背负;向前,向前。/人生的旅程,还远,还远。”有一张黑白照片,耿老与我站在海边的礁石上,海风吹起了我们的头发与衣襟;我的幸运,在于少年时认识了耿林莽老师,而耿老的幸运在于改革开放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