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为什么(随笔)

(2018-07-11 17:42:24)
标签:

书店

网购

图书贮藏

分类: 散文


读书为什么

韩嘉川

 

记得当年深圳书城刚开业的时候,人们用手推车买书;我去那里看到的景象,是人们席地而坐,人手一书,他们中有学者、学生、农民工。今年山东的高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说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不管什么人,只要你来看书,即便是休息、睡觉都行,书店都觉得有意义。

“不是书店”青岛店不仅可以在那里读书买书,还可以喝咖啡、聊天、看电影、搞讲座,然而前不久听说已经关闭了。书店招徕顾客的形式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买到所需要的书籍,“学苑书店”是好多读书人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淘”到渴求的书,在去年也看到了一则消息,“是时候说再见了”……我不知道深圳书城的读书热潮是否还在持续,也不知道作文材料里所介绍的那个书店是否也在继续在营业,只是觉得这种“不管什么人”,只要能来读书,甚至仅仅是来休息也好,大有孔子“有教无类”的境界。我是从书荒的年代过来的,能够敞开读书、不拘形式的读书是何等的幸福。然而,从网上看,在若干城市,有些书店还有政府补贴,却依然走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个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个体实体书店,由于受网络书店的冲击,读书人即便还在增加,但网购大大削减了实体书店的购买量,实体店即使提供很好的环境与条件,还是抵御不了在家阅读的舒适度;同时,网络数字书刊的无限量下载,以往可以装满几间屋子的书,现在一个文件夹便可以装下。查阅资料也不像过去铺天盖地占据空间,而是百度一下马上解决了。

再一个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获得一纸“985”“211”高校的文凭是人才,而后天读书还能不能成才?我们从好多成功人士的简历中,也看到了在职获得的“博士”“硕士”头衔,可这种凡例可否复制,起点在何处?作保姆的范雨素从小读琼瑶,后来读了大量的文学哲学书籍,到中年了写出了十几万字的自传式作品《我是范雨素》,火了,若干出版社追着要给她出书。如果把这个现象看作可以成为“人上人”的上升渠道的话,那么清华大学郝景芳的《折叠北京》又揭示了什么?如果把一些社会现象还仅仅看作财富的多寡而导致纷争,那就太简单了。范雨素之所以躲起来,因为她的头脑很清醒。

当年的文学青年抱着可以改变命运的文学梦,读书确实给他们以希望;前些年的文艺节目中,还有农民到书店买科普书籍,指导科学种田管理果树的内容,而这些不能成就他们“让生活更好一些”的梦想,读书无疑是痛苦的。不否定读书也可以娱乐与消遣,可网络更便捷。

世界这么大,处处需要有真实水平的人,什么时候“不拘一格降人才”了,“独木桥”与“起跑线”也就不紧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