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林莽点评散文诗《咯吱》
(2014-08-08 13:23:43)分类: 散文诗 |
咯吱
只有那一口门框了,在夕晖的燃烧中。
她站在那里,她扶着童年站在那里,看燃烧的西天,以及残垣断壁与瓦砾;以及俯在水泥坨子上写作业的小姑娘的影像;以及被砍断的老树残桩墓碑一样铭志着的一个晚上。
是的,是这些物象的碎片构筑了的那个黄昏,在一口瓦砾上孤立的门框里燃烧。然后
咯吱作响的木质楼梯攀援着上来的是夏晚的叫卖和婆婆的呼唤。然后
咯吱作响的厨房里,妈妈的唠叨与锅碗瓢盆的碰撞伴随着里弄溪水一样流淌的声声竹笛。然后
咯吱作响的窗扇在霏霏秋雨中,轻轻舒展的情思于街巷的低空中穿行,掠过小开与阿三的目光。然后
咯吱作响的还有法桐树的枝桠;还有鸽子起飞前的踌躇;还有邮差墨绿色的自行车铃声刺破下午宁谧的缝隙;还有巷口茶炉的哨子还有风吹心扉的回响还有菜市场人头攒动中目光的摩擦;然后
一个晚上拆迁了,那些童年与青春的梦,那些陈旧的旧木箱子一样的年份。只有一口门框陪着老妪执拗地站立在废墟上,也只有镶嵌在陈旧中咯吱作响的记忆,是她的私有财产了……
咯吱作响的还有歪斜的门框和燃烧的夕阳。
耿林莽点评:
“只有那一只门框了,在夕阳的燃烧中”,突兀而起,一下子便切入了“主题”,拆迁后的唯一残余在黄昏中的“燃烧”,并由之引出“站在那里”依依惜别的主人公,曾在这里度过她几近一生的“老妪”。请注意,“她扶着童年站在那里”这一句,“扶着童年”巧妙地将回忆与现实扭结在一起,从而成为全诗结构的一个“纽带”:“是这些物象的碎片构筑了的那个黄昏,在一口瓦砾的孤立的门框里燃烧”,这个门框其实不过是一个“象征”,真正“燃烧”着的,是人,是“站在那里”的昔日的“写作业的小姑娘”,和今天的“老妪”。有了这一笔,后面层层展开的回忆镜头,便顺理成章,源源不断地进入读者的视线,这是此诗精巧、严密之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用“咯吱作响”将许多物象与往事串联起来,从楼梯、窗扇、厨房,直到法桐树的枝桠,和街巷中的种种事物,不仅头绪清晰,而且强化了情绪的统一性。“然后”——再一个“然后”,闪出了“一个晚上拆迁了”,便有了猛然割断的“痛感”。尤为重要的是,诗人所指的“拆迁”,不仅指门框与废墟,而且是“童年与青春的梦”,是“镶嵌在陈旧咯吱作响的记忆”,这才是精彩的点睛之笔。这记忆才是“她的私有财产”,这一句很重要,不可忽视。她可以做多重理解,你可以想,唯有“记忆”是无法拆迁的;也可以想,随着旧屋的拆迁,这些记忆也将随之而消失了,从而引发一种怅惘之情,这种多义性,乃是散文诗所常常追求的效果,嘉川处理得很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