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的不同表达方式
(2011-10-23 09:25:09)
标签:
散文诗诗歌意象心理杂谈 |
分类: 理论 |
一首诗的不同表达方式
——关于一首诗的诞生
一首诗的缘起,可以有多种方式,尤其那种不经意间出现的冲涌,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譬如我写的这首《城市之门》。中国旧的城郭,都有城门,而现代的城市却没有;且现代城市大都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虽然没有城门,可近些年来相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却有着一道看不见的门槛,这道门槛划出了农村与城市生活的天壤之别。也是这道无形的门,令农村人即使进了城,无论打工在流水线上,还是钻营进入官僚体制,甚至官至高层,而距离真正进入现代城市,还是有着相当的距离。尤其从近年落马的贪官身上,可以看出原始欲望的膨胀,导致权力的扭曲,至于对现代城市的管理与民主意识,却越来越淡漠了。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道门呢?
“城市之门被敲响的时候,窗子们忽一下灭了,电能还原成了历史的断层。为墙壁画眼睛的孩子,抖索着将小手缩回梦里,循着殷红的烛光,找寻那失落的神话。”
其实一个农村孩子在心里要去敲叩城市这座无形之门的时候,城市在他心目中是什么样子呢?因此,“窗子们忽一下灭了”,这里有两层含义,一,从农村孩子视野讲,他的心目中没有灯火辉煌的景象,因此,还原成农村的黑,这是被动状态,而主动状态,也是含义二,则是城市对外来人的排斥。因此引申出下一句:“电能还原成了历史的断层。”电是什么?是煤或油,是森林(煤)与动物脂肪(油)。断层——剖面。引申义是“原始”。到这里,第一个句号前的意思,大致解释完了。接下来的是“孩子”——童真。这里又有两个含义或两个意象:墙壁——隔阂;眼睛——沟通。停电(暗示城乡之间不来电)的黑,阻断了城乡间的沟通。也就是说,在黑暗这面大墙上,孩子没有沟通渠道的时候,便只能缩回梦想中,在原始的烛火中去寻找神话——大家都懂得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即:神话——猜想。
下面的两个段落在前面的基础上,相对比较好解一些了。
“城市之门被敲响的时候,老鼠啃啮着影子,将鼠疫传播给了每块石头。母亲们以处女的口吻祷告着。苍老的智者在花园的椅子上打瞌睡,拐杖弃落在山坡上。”
我们知道,农村孩子通过读大学、进城打工、做生意等等方式,甚至考公务员,提干当官,那还仅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心理。要融入城市,改善人生,是农村孩子一个摆脱不掉的影子,是心中一块被老鼠啃噬一样的痒,像瘟疫一样的使农村的年轻人难以摆脱。请注意后面的几个意象:“处女的口吻”——贞操;“苍老的智者”——道德。那么后面的“瞌睡”与“拐杖”便好理解了。“祷告”与“瞌睡”都是在麻痹自己,我们所依仗的传统(拐杖)的东西,不是都“弃落”了吗?
“城市之门被敲响的时候,少女的情绪泡软了钟盘,并晾在房檐上,任时间滴滴咯咯地敲打着檐下的洋铁桶。在黑暗中喘息的人们,只记得一盏灯提了灵魂在走。”
如果读过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时间》,对于“泡软的钟盘”是很好理解的,软的钟盘挂在树上,搭在桌角,覆在一只胃上……在这一节中,需要注意的是“少女”——纯真;“情绪”——付出。时间可以是响的(任时间滴滴答答敲打着檐下的洋铁桶)——声色犬马。而“在黑暗中喘息的人们”,被一盏什么样的诱惑之灯提了灵魂在走?
“这座城市本没有门,也没有谁来敲。”
城乡之间应该有门么?出出进进需要敲叩吗?这最后一句是否还可以读出其他含义?——欲望啊!换句话说,是欲望让人们去敲,也是欲望令城市设定了门槛!
本来到这里已经把这首诗解释完了,可是我觉得还需要做一点解释的是关于分行诗与不分行的散文诗的区别。首先要明确的观点是,我认为散文诗是诗歌的一种,不要勉强将其与散文扯在一起,无论从立意还是从结构,进而到审美的品质,都与散文离得相对远一些,如果仅仅外形与散文相似便归为散文,便失于偏颇了。这里不妨将《城市之门》重新排列一下,再看这首诗:
城市之门被敲响的时候,
窗子们忽一下灭了,
电能还原成了历史的断层。
为墙壁画眼睛的孩子,
抖索着将小手缩回梦里,
循着殷红的烛光,
找寻那失落的神话。
城市之门被敲响的时候,
老鼠啃啮着影子,
将鼠疫传播给了每块石头。
母亲们以处女的口吻祷告着。
苍老的智者在花园的椅子上打瞌睡,
拐杖弃落在山坡上。
城市之门被敲响的时候,
少女的情绪泡软了钟盘,
并晾在房檐上,
任时间滴滴咯咯地敲打着檐下的洋铁桶。
在黑暗中喘息的人们,
只记得一盏灯提了灵魂在走。
这座城市本没有门,
也没有谁来敲。
是否更好理解了且不论,扩大了诗意的空间感与语言的张力,是无疑的。也就是说,用诗歌的审美方式来看待这首诗的时候,读者调动了诗歌审美经验,便更容易解读了。其实这首诗作为散文诗出现的时候,更直接指向了“城市之门”的有无,本不该有的,我们生活中却有了。这里有一个审美秩序,或者审美经验的问题。散文诗要立住脚,只人云亦云地写颂辞,是不行的。鲁迅先生在《野草》中所创建的“冰火”意象,给了散文诗以文本的指向,可惜,大家总是视若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