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心灵,从善如流

标签:
佛教湛山寺药师塔从善如流 |
分类: 散文 |
解放心灵,从善如流
有一晚在云乡法师的微博中看到:“明日 农历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出家人雨季三月禁足修行结束,有许多人在这期间开悟,这一天供养出家人就有可能结缘真正的圣人;又,佛陀弟子目莲之母罪恶极重,目莲为救母出苦,请示佛陀,佛说《盂兰盆经》,目莲依法修盂兰盆供养才得度母出苦。因此,佛教徒多在这一天为父母修法,增上善乐!”
我不懂佛教,但是很喜欢读佛教法师的铭言,他们对人生的体会是另一种方式,看待社会有一种“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哲理与醒悟。上午从母亲家里出来,想着云乡法师的话,便来到湛山寺,进几柱香表达尊崇。我对向佛陀许愿还愿还是不太明白,对佛教的普度众生也是一知半解,只见寺院里到处都是善男信女,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至于是不是明白佛教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信佛是灵的,佛对于人们的祈求是有求必应的。其实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什么都不信是可怕的,问题是不能仅仅相信佛是有求必应,还应该相信善恶报应,也就是说不能总是求佛为你做什么,应该相信多做点儿善事,少做点儿恶事,修一点儿功德,会对自己有好处的,这也是一点儿信念,只要相信这一点,比求佛主为你做事要好得多。
当然我们相信每个人所祈求的愿望都是好的,譬如祈求正读书的孩子考出好成绩,祈求老人健康长寿,祈求儿女平安,祈求早生贵子,总之是祈求幸福吧。还有一点,就是大家总是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这是愿望,也是人们通过个体的一举一动所应该实现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三国时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人人都做善事,那么作为个体的你也会得到善事的报应,这应该为“善有善报”;反之,自然也是“恶有恶报”了。如果人们没有“众生”观念,只为个人如何如何,人人都这样的话,那么就难有“善有善报”的结果了。
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明白这个道理,而他们来这里表达自己的一个愿望,譬如祈求找一个合意的男朋友,嫁一个好人家,这是很好的一个愿望;而那些年老的人,多是经历了一些人生道路的,这些经历中难免这样那样的坎坷,来这里祈求人生的路好走一些,或者为了自己的晚年或儿女过得好一些,都是很好的愿望。只是大家在这里虔诚的盲目。一位老太太在另一位老太太的带领下,来到观世音菩萨像门外,这位老太太不断向另一位老太太叨叨要如何如何,而另一位老太太虔诚得浑身发抖,嘴里囔囔囔的,不只在说些什么。
从寺院东门出的时候,被告知东面有药师塔可参拜。站在塔前举起香火的时候,我竟然愣住了,突然想起我四五岁的时候,姥姥带我到这座塔前参拜的情景。好像是那一年的“浴佛节”,湛山寺也是里里外外人山人海,我跟着姥姥来到塔前,我的手紧紧把着佛塔左门边的砖墙,似乎稍一松动便会被挤倒,倒地后被踩出个好歹也是说不定的。后来听姥姥说她是要进去捐五毛钱,好像挣来挣去好不容易捐进去那五毛钱。
姥姥的愿望无疑是好的,她要捐那五毛钱,无非是求佛主保佑之类。如今我拿着一束香火,望着塔门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描金字,回想姥姥的一生,如今我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她在我这个年龄,甚或更年轻几岁的时候,领着幼不更事的我(按旧时的说法,还没有开蒙),挤在人群里,去捐赠那五毛钱,祈求的是什么呢?如果说从她嫁到青岛来,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时候她确实得到了。外祖父那时候是跑马场上正红的骑师,尽管也是为东家养马驯马跑马,但是所获得报酬是不低的。西洋东家养马跑马为的是取乐高兴,当他的马获得了好名次的时候,不仅奖金归骑师,还要请朋友们一起喝酒庆贺;即使小气的中国东家,虽然舍不得那笔不菲的奖金,揣起来的时候,布庄的老板会对外祖父说一声:过年到柜上拿几匹布给老婆孩子做几身衣服穿!鞋铺的老板也会说:去柜上拿几双鞋……姥姥也的确去他们的“柜上”享受过那种贵客的待遇。也就是说,在那个年月她真的获得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1948年美国人的舰队驻扎青岛港,要打仗,跑马场关闭了,姥姥去资本家的网子庄打工;1949年解放军来了,网子庄老板跑去香港了,姥姥靠给解放军战士缝补衣服袜子赚点儿小钱;再后来马号的房子被部队没收了,给了点儿钱,姥姥一家便搬到了湛山村西。那时候的公家也是挺负责任的,安排外祖父到工厂做工,可他老人家受不了那种管理,干了不长时间便辞掉了。他们自己选择了到山上去做护林员。那时候太平山上的护林员带有互助性质,没有退休金。他们一生的后半部分就那么无声无息地过下来了。回想一下,姥姥去捐那五毛钱的时候,大约五十岁出头的样子,那么她祈求的是什么呢?
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她没有祈求大富大贵,没有祈求儿女金榜题名,她祈求的是心灵的幸福与自在,积累功德。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坦然,没有负担。
她后来做到了这一点,九十岁的时候坦然地度过了后来的人生。
在这里我想到的是,佛主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表达心愿的地方,把人们的愿望寄存在那里,然后遵循佛教的训诫轻松地去面对人生,从善如流,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
那么怎样去应付人生的若干纠结呢?解放自己心灵的负担,从善如流……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云乡法师所讲的开悟,至少我在这一天明白了点儿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