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村庄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几位知青在这里生活过,他们和着坚硬的北风,与湖里的渔民们一起捕鱼、割芦苇、编席子、喝酒、唱歌、读书、写诗……今天,“白洋淀诗歌群落”又来到芒克、多多、林莽、根子等人曾经住过的村落、教过书的学校,尽管时光已过去了四十年,有些村庄已经与陆路连接了起来,村民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可是在这里依然可以找到四十年前生活的痕迹,以及老百姓生活的情态。
 

   
这是一上大淀头村码头所见到的一则标语。

   
在村里看到的标牌。

   
墙上很多字,唯有“产权分界点”最实际。

   
渔家女在织捕鱼的网。

   
门口窥视到的百姓生活。

   
这家在翻修房子,在当院挖开土层,就地取泥。

   
到处是蒲苇,是这里的特点。

   
芒克曾在大淀头小学教过书,现在的大淀头小学是由从这里出去的知青出钱修建的,据说那位知青现在是将军。

   
学校墙外的船与苇子。

   
猜了半天,所谓“水人驿站”好像是茶馆之类。

   
水边的小船。

   
在交通船上要出去的村民。

   
这是典型的当地建筑风格。

   
这么小的院落里,却有一棵大榆树。
   
丧事是中国农村最大的事,比结婚还隆重。这是中国“礼”的一种。

   
棚前有人不断跳舞,这为喜丧。

   
村民们都来唱戏,听戏。这是丧事的一部分。

   
红衣女人把“河北梆子”唱得字正腔圆,慷慨激昂,穿蓝衣戴帽檐的女子等着接下腔。

   
送的丧礼摆在那里,仿佛开百货店。面粉、花生油、啤酒、饮料,以及穿的用的,应有尽有。

   
孝服分等级,那位头上戴盘花脑后披长孝带的,大概是长子。
 

   
码头上候客的船夫。

   
在另一个村子看到休闲的老人。

   
从这个学校门的造型看,几十年的历史是有了。

   
百姓住房。

   
从门楣上的字看出这个村子叫做“采蒲台”村。当年是诊所,现在从窗子上看,好像是废弃了。

   
在这家门板上有“小安我孙子”的粉笔字。

   
这个建筑在这个村子里很特别,显然也是有些历史的。

   
这些房子令我想起当年看过的《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等文学作品。

    巷子里的标语。

   
这种铁艺制品难以猜出是哪个年代的。

   
墙上方框里的字是“太公在此”。

   
不知道这里的酒家能否有客人?

   
这个房子怎么看都是歪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