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史实我们不知道

标签:
史实解密“9.3”纪念日“9.18” |
分类: 散文 |
还有多少史实我们不知道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新史实称南京保卫战11名中国将军殉国。
而在这之前,所见到的资料显示,南京军人在日本军队攻城的时候,大多是忙着逃亡,而且极尽渲染当时中国军队的狼狈场面。那么新的史实称有11名中国将军在保卫战中殉国,说明了什么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去南京的时候才知道东江门挖出了许多白骨,继而好几个地方挖出了浅埋的白骨,也就是说在南京城郊的若干地方浅浅地埋着我们同胞的白骨。这里有个年代的数字令人反省,从1937年12月13日到1980年代,40多年的岁月里,那些白骨就那么浅浅地埋在那里,农民种地挖渠都很容易能挖出来,然而,直到1980年代诸如我辈才知道“南京大屠杀”那件事……
后来,我们又知道了当年日军空袭重庆,防空巷道里由于长时间空袭若干人缺少氧气窒息而死,当时的中国报纸和美国的报纸所报道的死亡人数不一,究竟死亡多少人至今不详;继而又知道了芥子气,时隔60多年甚至到今天依然在伤人……再后来,我看到了一部题为《一寸河山一寸血》的系列电视专题片,知道了淞沪会战的25万子弟兵浴血奋战的惨痛。这里的“子弟兵”叫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不行的。
近些年有了一个新词,叫做“解密”,就是说若干历史事件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不便被人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时过境迁之后,尤其是当事人过世之后,便可以渐渐“解密”了,譬如蒋氏父子的日记。而有一件事情不用解密,人们应该知道。我们大都知道8月15日为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日子;“九一八”事变,我们失去了东三省,民间呼吁应为“国耻日”的日子;而对于“9月3日”却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日子。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次郎代表日方签署投降书。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代表战胜的盟国签字受降,中美英苏等盟国代表亦先后签字受降。代表中国签字受降的是徐永昌上将。1946年国民政府将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每年这个日子放假1天,悬旗3天;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命名的。1951年8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政务院发布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继续沿用了“9.3”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之所以许多人不知道,据相关人士解答:我们宣传的不够……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称80后90后的孩子写的文学作品中没有历史感(大意如此),我想已经50多岁的我辈在半个多世纪中,对大量的历史事实都不清楚,甚至我所经历的年代的历史都说不清,更何况比我晚二三十年的孩子呢?
譬如1966年的一天中午放学后,满大街都是人,若干商铺的牌匾被拆下,当街烧掉,天主教堂建筑尖顶上的十字架被砸下来,戏装店里的舞台服装也被当街烧了,一家养鹦鹉的阁楼窗子被打开,鹦鹉呼啦啦满天飞着逃生。令我感到最痛心的是书店里的书也都被当街烧了,里面有我喜欢的小人书与画册。当时这座城市的地方长官市委书记也被拉出来在体育场的万人大会上批斗,大人们神神秘秘地私下议论,然后便是满大街的人们在大辩论,论着论着就大打出手了。有一天我去大光明电影院的路上,突然身边的几个人打起来了,是无声地在打,比现在影片中的“哈-哈-哈!”叫喊着的武打场面精彩多了,看了京剧《三岔口》之后,便理解当时那些人无声打斗的意味儿了。打斗的双方是一个工人与十几个穿旧军装的毛头小伙子,其中还有用皮带做武器的。在旁边观察的我,看到那位三十多岁的工人的眼睛里,激荡着京剧武生的英勇神色。其实,这些人真的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是那爱与恨11岁的我看不懂而已,今天的我是相信凡事都有原因或者有“历史渊源”的。高校里的高音喇叭天天喊,学生们喊着喊着就上房了,十五中学楼顶的房瓦被揭掉做袭击攻击者的“弹药”了,每天坐在一箭地之外的小学教室里的我,会透过窗子看到那楼顶上摇动的红旗。平时济济一堂在一起上课听报告或做操做游戏的同学们为什么某天早晨要对立起来?为什么要你死我活?肯定是有原因的。
……今天的我认为凡事肯定有个主题有个目的。譬如年年冬天要在冰天雪地里排队买地瓜买白菜,贮存。地瓜顶粮食,粮食不够吃便需要地瓜代替,被美其名曰“瓜菜代”。直到今天,见到地瓜我的胃里就往上冒酸水儿——实话说,我吃伤了。
我所能向孩子们说的只能是这些事情,因为我所看到的只能是“象腿”或“象尾”说不出一头完整的大象,我永远说不清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如许多人那样讳莫如深地将那些年代符号化。然而,对于后人来说,则是一段空白,一段时间与空间的事件空白,你让他们的笔下哪来的“历史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史,不是有孩子说自己长大了要做“贪官”么?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这一观点的呢?今天连鲁迅的文章都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掉,因为太“艰涩”,金庸的武侠与流行的“芙蓉姐姐”娱乐至死的消费文化不艰涩好学是么?我读书的时候,就没有谁告诉我江东门等南京城郊的焦土下面埋着30万同胞的白骨,可能也是因为“艰涩”,而且直至今天才知道在那里还有11名中国将军殉国,问题还在于“保卫战”三个字,也就是说中国军队不是一溃千里,那些满腔热血的中国军人在南京城还进行了保卫战,那是怎样的一场战役呢?殉国的将军就有11名,那么普通士兵有多少呢?青少年们很佩服陆川,可是《南京南京》展现的场面离历史的真实还有多远?
我们究竟还有多少史实需要挖掘、解密?如果连我们自己经历的事情都说不清,怎么去苛责年轻的后一代呢?因为学过了,就忘不了鲁迅的“直面人生”,如果连经历的事情都说不清,怎么能做到“直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