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镇掠影

到西塘古镇后,找了一个当地的小伙子,他开车兼做向导,从这里把我们领进了西塘景区,不用买门票……这条巷子叫“唐家街”。

进入景区,第一眼看到小河与河边人家便是这样的。

这座被称为“永宁桥”的地方是著名景点。

西塘古镇由于人家临水而居,因而寸土寸金,建筑的巷子狭窄得很,只能容一人通过。

街道弄堂的名称均形象地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和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灯烛街、油车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数十个称号与当年的商贸、建筑等都有直接的联系。

这里的“深宅大院”之深是随处可见,而大院却无处寻觅。

民居小巷昭示着百姓生活情态。

尽管游人如织,但小镇的生活却依然宁静。

街头画像者。


深巷里的老人在看报,给人以强烈的新旧对比感觉——鲜活的人生情态。
巷子深处。

宫灯下的房间临街,想必是用来招徕客人的。

永宁桥上的游客并不妨碍灰瓦下面的百姓生活。
一边是茂密的植物,一边是百姓人家,与我们的心灵很近。


摇船者是清理河面杂物的。

面向旅游者的店铺。

我对楼上的那个孩子感兴趣,可惜没捕捉到他的眼神。

过街的桥亭。三轮车与迎面的那位老人给人以温馨。

临水人家的那个台阶应该是私家码头,也就是说可以有船靠在那里。

旺盛的绿竹旁,有画画的孩子。

又一条窄巷,红灯笼将巷子深处的人家挑亮了。


洗衣妇人荡起的水波纹……

巷口读书的女孩子。

柳烟迷濛中的西塘水巷。


灰色房顶上伸出两条天线,与外界沟通的触角……

桥洞。

大锅饭的本意是否与公平有关?由于没有做到公平,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痛。然而,公平依然是人们的向往。
两河分叉处,两桥相连接;在这里无论怎么拐,满眼都是灰瓦白墙烟雨人家。

赵宪初先生是现当代著名教育家,他的学生遍天下,仅两院院士中,就有24人是他的学生,被教育界誉为“一代名师”。

河上游船。

河对面几位少女在喝茶,好悠闲的情致。

河边写生的孩子。他们后面是这里的特色建筑廊棚,两岸都有,既可以遮雨,又可以供人行走。
西塘人家。

百姓生活情态由那位洗地板擦的女人给抖了出来。

停泊待客。

楼台餐厅。

上面便是我眼中的西塘古镇;身后是著名的千米廊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