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村客

(2010-05-06 03:17:16)
标签:

周村

老字号

烧锅

烧饼

酒楼

绣球

分类: 散文

周村客

 

    “有不嫌周村客的”。

    我说出此话,他很吃惊,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话虽然是我说出来的,却也不甚解其意,那只是我少儿时,青岛街上有此言流行而已。

    那时候胶州路上的瑞蚨祥、北京路上的谦祥益门前车水马龙,繁华至极。店铺里浓郁的布匹染料气息中,戴着洗得发白的蓝套袖的店员,在抖弄着各色布料的同时,也抖弄着即将到来的新年的神秘。那时每人每年配给6尺布票,平时的衣服缝缝补补也就凑合了,而快过年的时候,怎么也得添置点儿新衣服,尤其是给正长身体的孩子。谦祥益的旁边是五层楼,那是一幢在青岛港闻名遐迩的建筑,据说设计师因忘记设计烟道而为此自杀了,这便极大地调动起了少儿的好奇心,每到那里总是反复端详,心里揣摩即使那位设计师没忘,烟道应该在哪里呢?而谦祥益的气氛与五层楼的遗憾相结合,记忆便极为深刻。再加北京路菜店就在五层楼的底层,菜店对着江宁路,也就是劈柴院,所谓繁华,便是由这样一组“经典”的去处与摩肩接踵的人流组成的。如果要说繁华到了什么程度,路边条石和劈柴院石板路面的角棱都被人们的鞋底磨圆了……这是四十年前的事,而那时的青岛也仅有不过七十年的历史。

    “有不嫌周村客的”话,便在这样的街面上流行。而真正到了周村的旱码头大街,在那里又见到了瑞蚨祥与谦祥益,我便又想起了此话,并且随口说了出来,说出来却又不甚解其意……

    面庞英俊,操着一口纯正京腔的小生,是应聘于周村旅游局专搞营销的。他营销的是“旱码头”。他的搭档是地道的周村人,便追着问此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次再到周村已过午时,攀着窄陡的咚咚响的木制楼梯,再度来到怡和园酒楼上时,他的搭档已是“旱码头景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他却已经跳槽了。

    尽管怡和园酒楼依然如故,红漆楼板如故,依旧的高高门槛,依旧的榆木太师椅围定圆桌,依旧的灰砖砌就的窗檐儿,甚至做旧的《清明上河图》也依旧挂在灰白的墙壁上,见到的那位已是办公室主任的女士也是没有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因而,上次不解的追问也是应该依旧在的。而坐定后,我的脑子里竟然出现的是“酒楼上”与“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等字样儿,这后一句是《祝福》里不相干的一句话,而潜在的是对祥林嫂的那句“说不清”……

    其实,颇费猜想的是楼下那条旱码头大街。据称形成于宋元、兴盛在明清的这条商业大街,曾是陕西、山西商人经营的,后来南方商人加盟,再后来是章丘人经营。也就是说所谓的周村客,还真的是非土著的客居者了。就像青岛港是一座移民城市一样。如此想来,便也有了些许释然,既然那位女士是纯正的周村人,那就可以排除在“周村客”之外了。

    英俊小生解说那句话所指的是“各色”,或“各一路”;而用北京话说便是性子“轴”。北京方言中,说一个人爱钻牛角尖,说话做事爱较真儿,便用“轴”字来形容。经那位已跳槽而去的北京小生如此连缀,青岛街上流行的又被我在这里随口说出的话,还真没多少褒义了。

    呜呼,绕来绕去,不管是善意恶意,我居然还是在里面。

    且不去深究,权当那位地道周村人的办公室主任也如这越来越旧的旱码头一样,将那未解的追问沉埋了岁月的风尘中。大街上的木质大车轮子还倚在老树下;老人对弈的棋局也在阴凉中没有下完;从北往南一家家老字号走下去,福顺老店、泉祥茶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万年春药房、益友堂书局、英美烟草公司、文聚祥文具店、陕西顺兴漆店、信坊村酱园、文聚祥书局、华康食物店等各具特色,只是制作“周村烧饼”的周村食品厂,是1958年公私合营的产物,手艺则是来自民间祖传的,是被合营了的。从店堂到作坊,甚至围着蓝花围裙戴着蓝花头巾女工,令人感到亲切;特别是一位腮颊鼓鼓下颌尖尖的妇女,顺着眼神儿随着制作节奏抖动着身子,极具漫画效果,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而上次在那里吃过一餐饭的绣楼不知何故,从门板到窗棂都布满了灰尘。我一直都在用那幢二层木板楼的回廊、栏杆、桌椅、床铺构想其中的闺房淑女形象,披挂着凤冠霞帔珠光宝气的女子从楼台向下面云集的公子哥儿们抛绣球,那又是怎样的一种热闹景象……

    “说不清”是搪塞祥林嫂的开脱语。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油滑看来还是挺有用的,而细想又不然,在宋明以降几百年的岁月中,周村这块土地上的旱码头一直在经营中,不管今天见到的新与旧,种种迹象都昭示了这里不同于其他地区靠皇族权贵或口岸地域的繁华,甚至“今日无税”的传说与记载,也都是老百姓的,是被农耕社会所轻蔑的商贾经济的;而从地理条件显示,百年前这里的交通尤其不发达,而商贸的发展交通是重要条件,这个地方硬是打造出了一座繁华的旱码头,如果没有一股执着精神,如果不“钻牛角尖”,如果没有“轴”的性子,如何能办到呢?

    这里有一个时间差,光绪年间的1904年周村开埠,那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1905年再度开放之前,无论被动还是主动,都是不逢其时状况下中国社会的变革,街口的大清邮局恰恰说明了信息在商贸中的作用,也说明对外开放是商业发展的必须;今天看来那几家域外商号与票号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在近百年的时候,在小农经济的齐国大地上是惊雷一样的举动……显然,没有一股“轴”劲儿,这些是办不到的,那时候的皇天顺民文化里,没有打破封建禁锢开放商贸经济的观念可以依循的。

    呜呼,绕到这里想起来了,当年还是小青年时,有人给我介绍女朋友,我没有看中对方,便找了种种借口回绝,介绍人扔了一句话扬长而去,那话便是:“有不嫌周村客的……”听了这话我眨动着眼睛,久久回不过神儿来。

    哦,既不嫌周村客,就更不嫌周村,在大街北首的丁家煮锅还是很有意思的,据说已有两百多年历史。那天要上怡和园酒楼的时候,看到楼下有人围着一口中间有烟筒,四周一圈滚沸的锅,下面的炭火红红的。围着锅坐的人们人手一只碗,不断从锅里捞取煮熟的食物在碗里,然后配以葱蒜调料,其香味儿十分诱人。其配料有鸡、猪腿骨、老汤原汁、炸豆腐、猪肥肠、徽州丸子等。既到周村,就一定该去尝尝那里的煮锅。小吃中透示着民俗文化,更有本土智慧,周村客既然凭着“轴”劲儿,不仅能使孟氏“祥”字老号在全国做出八十多家分号,其中推助了青岛的繁华,更有了“有不嫌周村客的”的流行语,这周村客的旱码头还是值得一看的。

    那位英俊小生显然没有“轴”劲儿,所以做不了“周村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