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游市场视角看青岛
(2009-04-21 03:40:14)
标签:
文学杂谈 |
分类: 散文 |
从旅游市场视角看青岛
韩嘉川
写在前面:应某报之约,谈谈旅游市场的看法,便写了此文……
就旅游市场的状况,我非业内者,只能从文化或者从文学的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有一篇文章被选作高考阅读资料,题目为《驿站与阅读》,说的是古时候的文人通过驿站交会文友或阅读文人留在那里的诗文。我们知道中国有到处游走的李白,徐霞客,也知道西方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古时候由于交通工具的原因,驿站不仅是途中的休歇之处,更是传播文化之所。如白居易的诗句“每别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而陆凯的“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道的便是农耕时代受交通工具制约的无奈。
而今日确实不同了,高速公路、飞机、动车、快船,可以让人们在一天之中感受到南北方与季节的变幻,北方白雪皑皑,相隔不到半天的航程,就可以领略海南亚热带的温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了,特别是几个黄金周的假期。而近年的自驾游、“驴友俱乐部”等等,在《国家地理》、因特网、报纸等媒体提供的准确资讯导引下,人们的旅游观念进一步更新:我的出游我做主!
去年春天去了一趟周村的旱码头,说实话,在初具规模的“老街”上,能够找到的“古意”并不多,或者说人们有意打造的痕迹越来越重。就今天所要谈的旅游市场而言,人们在游历名山大川想得到什么?也许人们所求不同,但是对于旅游经济而言,价值观趋同的一点便是人文。回溯古人所留下的诗句,即便直面大自然,也是与人有关。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去看“旱码头”,要看的是“那时候”人们生活情态的遗留与痕迹。在“旱码头”,围炉火锅给我的印象远比人为打造的电影外景地深得多,因为那是周村人“那时候”真正的生活情态。
哪里有需求,哪里便是市场。今天人们笃信宗教的多,只要有庙宇寺院的山川之地便火爆;一篇文章彰显了周庄,这是人们从格式化的城市生活角度,在那里逆向追寻到了曾经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情态;杭州西溪湿地差一点失去,后来被“发现”了,一个理念成为原生态的旅游热点,这是人们曾经的“那时候”……
“那时候”围绕着人文文化而存在,就像半坡遗址,如果没有人类走出森林居住平原的印记,半坡遗址也就没有了意义。“那时候”是一种旅游文化,应该没有异议。也就是说,今天我们以“水泥森林”的切块堆积,提供给人们千城一面的华丽去处,人们不会感兴趣的。
那么青岛市这块热土的旅游资源又有哪些呢?青岛的“那时候”仅有百余年,你也可以说这里曾有胶州三里河曾有崂山曾有不其城曾有郑玄与康成书院等等,这些都是有故事有历史有文化的。然而,人们来青岛旅游看什么?或者说,青岛的魅力在哪里?2008年青岛成功举办了一届奥帆赛,一个明显的事实摆在大家面前,那就是青岛是一座少有的建在海岸礁石上的欧陆风格城市。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在这个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情态。青岛的小街,拾级而上的立体老城区,马牙石路面,以教堂、医院、学校为中心呈辐射状的城市道路结构,人们在这里找不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感觉,它可能给人们带来迷失的苦恼,然而这便是其魅力的所在。谁是青岛人?谁曾经在青岛的“那时候”生活过?仅有百余年历史的青岛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前半岁月中,其性质仅仅是“青岛港”而已,像周村的“旱码头”一样,是一个商埠,是供人们来闯荡的。在老城区的楼院中,还有多少“遗迹”可以给游人提供移民闯荡的信息?或者说,游人从哪些地方可以解读青岛的“那时候”?
从旅游的人文角度说,留住比开发更重要;找准人们的需求,比打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