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韵比十三辙更明细
(2009-09-04 16:15:15)
标签:
杂谈
文化
艺术
国粹
诗歌
现代和古代诗歌
韵律
十三辙
十八韵
|
|
学诗必学韵。古人写诗,所涉及的韵部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在《全唐诗》里百首诗歌上下的诗人统计其用韵部最多也就五六个而已。
旧体格律诗歌,一般是按照《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来用韵。现代诗歌较通行的是“十三辙”和“十八韵”。
“十三辙”我在以前博文里涉及过。十分推崇的原因在于它的实用。它是明清以来北方艺人归纳出来的十三个大致相近的韵部,每个韵部都以两个代表字命名,例如“发花”辙、“怀来”辙、“言前”辙等。当时的北方说唱文学差不多都按“十三辙”押韵,现代北方的歌谣、戏曲和诗歌等,也大多以“十三辙”为押韵的依据。不过,“十三辙”只有韵目,没有韵书。
“十八韵”是我国语言学者于1941年议定的作新诗的十八个韵部,每个韵部以一个代表字命名,如“麻”韵、“波”韵、“歌”韵等。为了区别于《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旧韵书,将记录了“十八韵”的韵书定名为《中华新韵》(黎锦熙等编)。它和网络最近所传的中华新声韵相比,应该是旧的了。十三辙和十八韵都是根据北京音系的韵母系统归纳出来的韵部。
十八韵可以这样总结出来:
一麻二波,
三歌四皆,
五支六儿,
七齐八微。
九开十姑,
鱼侯豪寒,
痕唐庚东。
十三辙和十八韵对应表如下:
中东:十七庚(ing eng
ueng)
十八东 (ong
iong)
江阳:十六唐(ang
iang
uang)
一七:五支(i-
-i)
六儿(er)
十一鱼(v)
七齐(i)
灰堆:八微(ei uei)
油求:十二候(ou
iou)
梭坡:二波(o uo)
三歌(e)
人辰:十五痕(en in uen vn)
言前:十四寒(an ian uan van)
发花:一麻
(a ia ua)
乜斜:四皆(e ie ve)
怀来:九开(ai uai)
姑苏:十姑(u)
遥条:十三豪(ao iao)
(注:v代表u字头上加两点,输入法也这样使用)
老实说,我写诗是不选什么韵部,而是选主题。想在某一主题下做一文,相关的素材又较为成熟,凑在一起酝酿十几分钟就能成文。但是后期的改动比较不易。有时候三五天也难定型。山川侃字的题目在贴博客之后又改动一字。认为侃字比评字更有趣些。步唐韵咏草的旧体诗歌,则是有感于野草四海为家的精神之后,看到唐诗形式也能表达,才步韵凑诗的。
按照韵部分类研究诗歌是一种方法。尤其是旧体诗,分韵部列出,可以找到好多课题。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