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十三不食

孔子的饮食观,在《论语•乡党》一篇中描写得最为详尽,
原文:“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在此孔子提到了13种“不食”。
一、食饐(yì)而餲(hé),鱼馁而肉败,不食。食物变质不食,是指鱼、肉已腐败不食;
二、色恶,不食。食物颜色异常,不是原料本身应该具有的颜色不食;
三、臭恶,不食。食物发出怪味,可能变了质,最好别碰;
四、失饪,不食。不食半生熟食物,文中的“失饪”是指烹调方法不对,这可能让食物过生,有致病之虞,也可能过熟,导致营养流失,所以孔子都不吃;
五、不时,不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因为,食物在产季时,不仅数量多,味道好,营养成分也处于最佳状态;
六、割不正,不食。食物刀工技巧影响食材,“割不正”,质地老嫩便有别,影响口感;
七、不得其酱,不食。凡食物各有各的味道,“不得其酱”即食物烹饪时使用了不适合原料的调味品,这样不仅关系到美味,也可能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八、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胜”就是胜过、超过的意思,“气”就是主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各种美味的肉类非常之多,但肉类等副食品不宜多吃,摄取量勿超过米、面等主食。我们常说:人是铁,饭是钢;饭指的就是主食;
九、惟酒无量,不及乱。饮酒应节制,孔子虽说“唯酒无量”,但考虑酒精的代谢能力因人而异,所以孔子要求:在不致乱性或引发中毒等副作用的情况下,量力而为。
十、沽酒市脯不食。市井小吃不食,即“沽酒市脯”是外面市集买来的食物,古代小吃摊的卫生恐怕不太好,所以孔子也不敢吃。
十一、不撤姜。孔子对姜情有独钟,餐餐都以姜佐餐,现代研究也证实,姜有助食物消化吸收,其中的成分还能抗氧化、抑制癌细胞,确实有益健康。
十二、不多食。即节制饮食,与现代主张“只吃七分饱”养生原则相符。
十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物放久了不食,如祭肉(指祭品)放上三天的可以吃,超出三天了容易腐败,不吃,防止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