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河上的古桥
标签:
望春桥新桥上升永济桥高桥文化 |
宁波西塘河,可以说是京杭大运河的尾巴,从西门口板桥头(现在只是留下的地名,西门不见,板桥早亡)开始算起,一水向西,曾经有很多漂亮的古桥,多数是单孔桥,只有在望春桥过去些,有一座通公路的三孔桥,往卖面桥、集仕港方向,我们称之为三眼桥,现在已经不在了。岁月沧桑,曾经的一片农田,现在已经是成片的高楼大厦,那么多的古桥,也只剩下四口(宁波对桥的特有量词,就像对人的量词不是个,而是叫或,几个人,称为几或宁),由近及远,分别是望春桥、新桥、上升永济桥、高桥。这四口桥都是高挑的单孔石拱桥,台阶上桥,外形相似,桥栏板、望柱、抱鼓石等各构件都雕刻精美,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桥的一侧留有纤道,是拉船的纤夫们走的路。
望春桥始建于北宋,已经近千年了,是这四口桥中的老大哥。所以造形比较朴素,没有专门的桥额匾石,望春桥三个字就直接刻在桥顶护栏石板外侧。它的最显著特点是桥的西侧顶上长了二棵大树,植树造林千难万难,可在桥顶细小的石缝里却会长出两棵根径达40公分的大树,郁郁葱葱,百年不倒,令人称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桥不新,甚至在这四口古桥中也不是最新,它已经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是明朝初期的产品。桥额匾在拱圈的顶上,桥顶护栏外面,斜出的一块长方石,上有“新桥”两字。桥边一座古庵双泉庵,过去路过附近有一座八脚凉亭,不知是不是现在看到的那座,感觉不太像,印象中是很简朴,没现在那么华丽。
上升永济桥在半路庵附近,就是原来通往梁山泊庙的的地方。一直叫半路庵这个地名,但不知庵在何处。它是四口古桥中最年轻的,也有200多年的历史,据称是保存最完好的。可是看到的护栏望柱上应有的16个石雕,却只剩一个石狮子,孤独地立在桥头上。甚至有一个望柱已经缺失。此桥的桥额同样建在拱圈之上,顶上护板之外的独立构件。此桥出现一个新的石拱桥构件,就是在桥的两头双面,都有一根竖着的长条石,上面有浮雕对联,顶上是一个龙形兽头,一般称此为桥联。东西两侧南北两岸四条对联合起来,字头正好“上升永济”:上跨长虹路通两岸,升看朝旭彩映中流,永固津梁基安磐石,济人功德惠胜乘舆。但我觉得这两个构件可能不仅仅是为了雕刻对联,应该有功能作用。两侧石兽头应该是同一石条的两头,与下面两根竖石条形成一个框,就像房屋的柱与梁,只是此梁不作承重,但在建桥时,与对岸同结构可校正度量,保证高度的精确,同时使竖石条稳固。所以称之为桥柱联和框梁可能更为合适。兽头石雕又可以作为镇水兽作用。
高桥是四口石桥中最高大的,年龄上排老二,近八百年的历史。和前三口桥不同,它是东西走向,运河这里拐弯向北了。以前小时候看惯了矮房子,走到桥顶,都会有恐高的感觉。此桥的桥额匾石,是拱圈石的一部分,只是相对其它拱圈石,它在最高处,特别大,而且向外斜出。它也有桥柱联和框梁镇水兽。桥额不是桥名,而是一副对联的额联,两面不一样。北面的对联是:指日高升,水涨春江双浆移来天上,月明夜渚一珠点到波心;南面的对联是:文星高照,巨浪长风相见群公得意,方壶员峤都从此处问津。读起来气势磅礴,也不知道哪位古代文人所作。
说明一下,以上的对联是根据边上的解说记的,石碑风化严重,刻的许多字我是看不清的。近日兴起,给这四口古桥画了四幅丙烯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