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与心理依赖
(2009-06-01 11:48:42)
标签:
归属需要心理依赖杂谈 |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感与爱,正好是第三层,居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上,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之下。一般,对爱的需要议论较多,而对归属需要却相对较少。
假如按马斯洛理论来看,第三层次的归属感,应该是高于缺失性需要,属于精神需要的一种。就我们自己的感觉来看,好象也是如此。我们对某一群体(比如家、工作单位、社会团体、甚至大到国家、人类等)的归属感,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是否有所归属,并不影响个体的生理功能,甚至也不一定影响他的精神世界。一个孤独流浪的人,也可以有完整的心智。但是,当我们放眼人类的生物地位,从系统发生过程看,却会看到另一种结果。
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会被那些可爱动物的亲情所感动。凶猛的豹子,对它的幼仔,是何等的仁慈体贴,而小豹子调皮的嬉闹,那是人见人爱呀。小豹子虽然经常对母豹大胆无理,但关键时刻却总是乖乖听话,而且总是服从整个群体的管教。从人类智能角度看,似乎也是一种归属表现,虽然它们的大脑进化水平,还没有发展出思维或精神之类的东西。脑子更简单的小鸭子,从出生后,就会尾随着母鸭行动。群雁远行时,个体对雁群的归属更是表现特别明显。还可以举出数不清的不同进化水平动物的归属表现。
动物实验报道,小鸭子出生后,如果第一印象不是母鸭,而是其它移动的东西,那它以后追随的,将是第一次给它印象的对象。这就提示我们,看上去与我们人类非常相似的归属感表现,实际上有着先天性的因素,也就是由遗传所决定,而不是象马斯洛理论所说的,属于精神需要层次。
那么反过来的问题就产生了:人类的归属需要,就肯定是一种精神需要吗?根据生物进化的系统发生讲,人类的归属需要,应该也是以生物本能为基础,而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现象。这似乎与心理学大师的理论不相符,也与我们的常识不太一致。如果这一点能确定的话,需要探究的问题更多了:归属感的生物作用环节在哪一点上?如何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精神世界的构建?我们心理上的归属感变化,多大程度上可以左右本能的影响?
虽然我们很少听到归属感的议论,但是另一个词却是经常可以听到:心理依赖。心理依赖的对象很广,比如粉丝们对偶像的,孩子对父母的,个体对组织的,还有对恋爱对象、甚至可以是某个特定的物品、某种抽象的概念等。还有一个经常听到的词是:精神寄托。这往往发生在教徒们对宗教的迷恋,但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孩子就可以成为父母的精神寄托,还有人们坚信不疑的事业。心理依赖和精神寄托与归属感并不能划等号,但很多方面有着重叠,那就是,在个体的精神世界中,某一个对象,成为他的生存意义(部分或全部)。这三者的关系,或许可以这样来表述:心理依赖是归属感的一般表现,精神寄托是归属感的特殊形式,归属感是以上二者的根源。
宠物与主人的关系,是归属感、心理依赖和精神寄托的很好例子。宠物对主人,明显有着归属感的表现,这首先基于主人对宠物的物质需求的支持,但主人对宠物的情感交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不少的主人,对宠物不仅仅是一种拥有感,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依赖。个别的,更形成一种精神寄托,在宠物死亡后,他的精神世界也受到了巨大创伤。
男人和女人的归属感有很大的差异,用贴标签的话来讲,男人属于事业型的,女人属于家庭型的。实际的情况当然要复杂得多了,但总的来讲,男人的归属对象更倾向于抽象,比如事业、理想、信仰等,而女人的归属对象更倾向于现实生活,比如家庭、孩子、男人等。即使同样处于青春爱情的甜蜜阶段,爱作为一种归属对象,男女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男性更倾向于占有感,而女性更倾向于依赖感。男女的归属感差异,除了社会角色教育的影响,更多的,反映了生物学因素对心理特征的影响。也就是说,归属感起源于由遗传决定的本能需要。
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现在许多心理问题可能会得到帮助。已经形成的不良心理依赖,如果建立新的、有助于健康生活的依赖,可能会替代不良依赖的影响。精神寄托的崩溃,是许多心理疾病,特别是自杀的原因,寄托对象的转移,就有可能使已经高度紧张的压力得到缓解。所有这些,都要建立在归属感的理解和重构。当我们对归属感形成和构建的整个过程,从遗传作用,到心理对象建立,以及生理与心理的互相作用,都有了非常清楚的了解,那么心理治疗就有了非常结实的科学依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