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宗白华的《美从何处寻?》
(2010-07-28 07:16:28)
标签:
美从何处寻?
陇头
芒鞋
枝头
宗白华
|
分类:
读书笔记
|
今天,怀揣着“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的苦恼,重读了宗白华先生的《美从何处寻?》。文章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宗先生引证的两首诗和他对这两首诗的阐释。
一是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载的某尼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
二是女子郭六芳写的《舟还长沙》诗: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宗先生认为,诗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诗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诗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所以,不要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不要只在自己的心里去寻找美的踪迹,而是要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
但是,“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当我们寻春归来,面对梅花笑了笑,信手把它拈在手里,然后嗅了嗅,只有这时,我们才发现美已经存在于梅花的枝头。为什么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宗先生说,这是“移情”的结果。
何谓移情?移情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比如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烁,呈显出生命的华美,就像女子郭六芳《舟还长沙》诗中描写的那样,自已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隔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同样的景物,夜观与昼观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皆因光照这一媒介不同。
我这几天的思想状态不好,想写诗而一点也找不到诗的感觉,心情郁闷,也很失望。怎么办呢?只有按照宗先生开的处方,暂时来个“移我情”,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去。
希望几天以后,在我的眼前能出现“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的好景象。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