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攀登雷公山 拜谒雷公庙

(2015-06-30 05:36:14)
标签:

邢台旅游博客

邢台雷公山

皇寺雷公山

太医雷公殿

东羊卧村

分类: 各县游记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上看皇寺镇

     邢台市西北20公里的皇寺镇有雷公山,山下有座古老的庙宇雷公庙。近日,独自来到皇寺,爬上雷公山,并拜谒雷公庙,追思与雷公山、雷公庙有关的历史记忆。

     从市区乘坐12路公交车来到皇寺。据清乾隆六年《邢台县志》记载,皇寺原名“黄寺店”,据传,元朝末年,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元顺帝被朱元璋部下徐达、常遇春追杀,逃进村西玉泉禅寺避难得以幸免,因此后来玉泉禅寺改称皇寺,村名改为皇寺村。皇寺是邢台西北路进入太行山的重要交通关口,它三面环山,东南面有龙山(棋盘山)、南面有马鞍山、北面有雷公山(馍馍山)、凤山遥遥相对,山口向东部平原敞开,像一个精心构筑的鸟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皇寺镇由十字街组成,东西南北四个街口建有雄伟坚固的四座阁门,在东阁券门上嵌青石门额镌题“皇寺镇”三个大字。官府在村里先后建有巡检司、戍兵防秋处与观察行台,其中,玉泉寺前的观察行台衙门有明嘉靖大明兵备道守备陈大宾主建的玉泉亭,明万历时邢台知县朱浩主建的玉泉坊,“庭、堂、亭、舍俱备,前为太平楼,翼以营房,巍然一方雄镇”。该村水源丰富,村北有白马河(古称索水)蜿蜒穿越山区,一直流淌到市里;村东南龙山(棋盘山)脚下有玉泉,清澈如玉,一年四季永流不涸(俗称“流不干”),东流一里多注入村东一个池中,日月积存,永不外溢(俗称“灌不满”);村南马鞍山的南侧有金泉,泉水长流不断汇成金玉河,贯穿村南整个村子,河上建有平川桥、东、西广济桥、义济桥、青龙桥、卧虎桥、王家桥、岳家桥等古桥八座;村北雷公山南侧有银泉,汇成银玉河贯穿村北整个村子。这一带至今流传着“皇寺村前有一景,家家门前有口井”,“泉水绕街流,吃喝不用愁”的民谣。解放后,1958年在村西建设了羊卧湾水库(因大坝落成于8月1日,又称八一水库,还有玉泉湖之名),浅水区一片被淹没的杨柳倒垂在水中,栖息着大约50余种鸟类,来休闲、钩鱼、游泳、避暑的人们川流不息。近年来在西山修建了玉泉山康年国际度假村,集餐饮、住宿、会议、商务、休闲、健身、娱乐等项目于一体建有豪华酒店、商务中心、游泳池、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设施。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民国32年《邢台县志》标注的皇寺、雷公山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皇寺周边的山水地理图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皇寺雷公山卫星地图

     从皇寺村向北走,过一片玉米地,来到雷公山脚下。雷公山地处太行山东麓,属于邢台白马河与七里河之间的云头寨山脉,位于皇寺镇北两华里,处在龙山(棋盘山)与凤山之间,海拔326.2米。从皇寺镇西面的东羊卧村观看,雷公山酷似一个馍馍(即馒头),所以当地人俗称“馍馍山”。

    关于“雷公山”名称的由来,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代李吉普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所著的《元和郡县图志》,载:“雷公山,在县(青山县,隋开皇十六年置,属邢州,治所在今皇寺镇西青山村一带,有县城遗址。青山,又称“黑山”。)西南八里。汉末黑山群盗张飞燕等不立君长,直以名号为称,多髯者谓之羝公,大声者谓之雷公,时有雷公贼保此,因以为名。”可见,早在东汉末年,雷公山就有其名,距今已有1800多年了。公元184年,邢台巨鹿人张角领导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起义失败后,黄巾军的一支号称“黑山军”,由张燕率领在青山城继续战斗了二十年。《三国志·魏书·张燕传》记载: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当时,张燕黑山军的一支“雷公”所率部队在此山驻扎,所以山就有了“雷公山”之名。

    雷公山之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因山下有雷公庙而得名。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邢台县志》记载:“雷公庙,在县西四十里雷公山,下有屋前后各三楹,东西各三楹,有垣(矮墙)有门,其祭用六月六日主于府。”“雷公庙碑,在雷公山,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邑进士田德亨撰文并书。”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邢台县志》记载:“雷公山,龙山正北三里,上有雷公庙,山巅有围墙、石门团寨遗址,为昔人避兵处。邢西山多有寨以避乱,自此山始。”

     雷公山并不高,但从平地而起,远观很是雄伟。特别是,山的东、南、北三面皆为悬崖峭壁,山顶白石裸露,山腰处多酸枣树、带刺的皂角树,想爬到山顶并不容易。初见雷公山,南面有采沙场,机器轰鸣,将雷公山下的河道挖得千疮百孔;东面有采石场,到处裸露的红砂岩石,如被宰割后的肉身。而在没有破坏之前,这里是一处草肥青绿的地方,东南方不远,便是邢台百泉之一的“银泉”,泉水清澈甘甜,历史上建有“银泉寺”,香火缭绕。前些年银泉泉眼还有少量水涌出,如今已不见踪影。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山的南面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南面山脚下有大型采沙场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采沙场将大量沙子拉走,会不会危机雷公山?但肯定影响了雷公山的自然地貌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东面有采石场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东面的惨状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南面的马鞍山,海拔510.8米,南北两个山头,形似马鞍而得名。皇寺镇金玉河(金泉、玉泉汇流的河)发源地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东北面的山体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山北面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一颗扭劲柏

     我从东北面开始上山,眼望北面山顶巨石突兀,难以攀登。于是,又转到山体的西北面。一开始有上山的小路,但后来发现,小路转去了山南。随机决定,直接上山。雷公山的西北面长满灌木,除了稠密的荆条外,都是带刺的,有酸枣树、皂角树等,一不小心,就会划破衣服和身体。山腰处还零散分布着白石小断崖。随着高度的不断提升,西面、北面山下的山峦、梯田景色在不断变化,给登山过程带来了趣味。整个登山过程都可以看见小小的远志,开着蓝白色小花,顽强地生长着。毕竟山不高,用了不到一小时,就到达了山顶。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北面的山顶多巨石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转向西北面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西北角也不好上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继续向西移动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西南面(如果继续向南到达南头就好上了)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从岩石缝中攀登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皂角树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野生酸枣树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胡枝子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远志,药材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白屈菜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荆花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远志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西北的田野,最右边为凤山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西面的田野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西面的田野(近景)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西南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近山顶的裸石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近山顶的裸石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山顶西北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山顶草原(山顶西北)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凤山,海拔202米。从雷公山到凤山直线距离(电子地图上)2.8公里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东面的皇寺高教区   

    来到雷公山的山顶。山顶面积很大,但不平整。北坡低、南坡最高;东坡低,西坡高。山顶上到处是白石头,长满茅草,其中夹杂着不高的一簇簇酸枣树、荆条。雷公山最高的地方位于山顶东南,是一处面积有5平方米圆形的凹坑,坑里埋着一块好像石碑的长条石,看不到文字,不知是否为县志中记载的雷公山石碑,转遍山顶也没有见到古代寨墙的遗址。

     雷公山是观赏皇寺及其周边景致的好地方。向南望,龙山、马鞍山历历在目,皇寺镇玉泉寺庙宇、西山康年的高尔夫球场、民居与街道就在眼前;西南望,扁圆形的八一水库波光粼粼,生机无限;山下的雷公庙、东羊卧村静躺在绿地上;向西望,羊卧东山逶迤婉转,山下梯田层层堆叠,风景这边美好;向北望,白马河畔的青山村、凤山和大片田野尽收眼底。上山时,天气不好,而此时天空转晴,白云朵朵,雷公山尽显美姿。

    明代兵部尚书、嘉靖“后七子”之一的张佳胤(1526—1588),曾与顺德府知府、嘉靖“后七子”领袖李攀龙(1553-1555年任顺德知府)结交,游历雷公山,题诗曰:

兹山信灵异,庙貌亦崇严,双丸跳左右,闭宫抱巉岩。
凌厉振高策,鸿影荡重檐,頫瞰邢州城,大陆引顾瞻,
载酒属秋序,燧色方熙恬,心赏谅非一,飞鸟遽西崦。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东坡与马鞍山(海拔510.8米)、龙山(棋盘山,海拔233米)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的山顶是草原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的山顶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最高处(海拔326.2米)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最高处是一个凹坑,显露半块石碑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俯瞰皇寺镇(东部)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俯瞰皇寺镇(西部)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皇寺的龙山(棋盘山),相传吕洞宾来邢州拜访张果老时曾对弈此山而得名,山上有古代的石制棋盘和八仙浮雕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西山康年的高尔夫球场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俯瞰东羊湾水库(八一水库、玉泉湖),1958年修建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东羊湾水库(八一水库、玉泉湖)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东羊湾水库(八一水库、玉泉湖)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俯瞰皇寺东部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龙山(棋盘山)与高教区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山顶与马鞍山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俯瞰凤山、白马河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白云飘过雷公山

    下山。转到雷公山山顶的西部,发现雷公山西头与东羊卧村北的“东山”是相连的,因此从这里上、下山最为便捷。即从东羊卧村北上山,先到雷公庙,然后在庙的东北上山,可以径直到达雷公山顶,不用披荆斩棘,有明显的道路。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西头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西头多巨石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巨石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东羊卧村北的“东山”与山下的雷公庙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与东羊卧“东山”相连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西头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西头看皇寺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庙与八一水库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庙与马鞍山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庙

    下山后来到雷公庙。雷公庙,古而有之,建于何时,无从查考。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邢台县志》记载:“雷公庙,在县西四十里雷公山,下有屋前后各三楹,东西各三楹,有垣(矮墙)有门,其祭用六月六日主于府。”“雷公庙碑,在雷公山,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邑进士田德亨撰文并书。”由此可见,雷公庙至迟在元世祖忽必烈时(1280年)就已存在,至今有735年的历史。县志《艺文志》中还录有明万历年间邢台知府顾绶《雷公庙辨》一文,记载他曾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甲戊年)到过雷公庙。当年雷公庙建于“雷公山之厓,以祀世久”,并见到一尊“古碣”,“磨灭不可书识”。到清乾隆年间,雷公庙已建成一个四合院结构的庙宇,坐南朝北,规模很大,从南到北有两排房屋,各三间,东屋三间,西屋三间,有庙门和低矮的院墙。院内有古碑一通。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清乾隆6年《邢台县志》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清乾隆6年《邢台县志·艺文志》所录万历年间邢台知府顾绶《雷公庙辨》(一)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清乾隆6年《邢台县志·艺文志》所录万历年间邢台知府顾绶《雷公庙辨》(二)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清乾隆6年《邢台县志·艺文志》所录万历年间邢台知府顾绶《雷公庙辨》(三)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邢台县志》记载:“雷公庙碑,在皇寺镇村北雷公山上,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立。又碑一座,明嘉靖年立,邑进士毛术撰文,进士王固本书丹,进士达其道篆额。”另外还记载:在雷公庙古碣右边还有三通石碑,都没有年代。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清道光七年《邢台县志》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清道光七年《邢台县志》

     关于雷公庙所祭祀的“雷公”究竟是谁?历来有三种说法:掌管下雨打雷的雷公;黄巾军帅将雷公;黄帝十大名医雷公。三种说法各有道理。

     雷公作为司雷之神的崇拜,始于远古。由于科学的不发达,远古先民对许多自然现象解释不清,好似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于是赋予万物有灵,并拟人化,供奉于寺庙之中。掌管打雷的神雷公,最早见于屈原《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因雷为天庭阳气,故称“公”。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描绘的雷神形象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大荒东经》则曰:“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皆为半人半兽形。东汉王充《论衡•雷虚》所记雷神形象有了变化,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已是拟人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公又变为兽形。《搜神记》称雷神“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状如六畜,似弥猴”。唐宋时期,又有了“电母”,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民众还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史记•殷本纪》称“武乙无道,暴雷震死”。每当干旱之时,官府与民众都要到雷公庙中上香祈雨。大概在明朝中叶之前,雷公庙作为顺德府城(邢台)的府级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顺德府官员都要率众从顺德府来到皇寺雷公庙,前来祭天祈雨。四十里官道上,祭天队伍浩浩荡荡,前面马队开道,锣鼓喧天,彩旗展。官员的轿子一顶接着一顶,后面是抬礼箱的队伍,除了檀香红烛外,绫罗绸缎,鸡鸭鱼肉,珠宝玉石,琳琅满目,一应俱全。

    直到明万历1574年春,邢台知府顾绶率众前来雷公庙祈雨时,发现了雷公庙古碣,上面的字迹虽然“磨灭不可书识”,但仍可辨认出“雷公修岐黄之业”一句,方然大悟,原来雷公山是黄帝的十大名医雷公修炼之地,雷公庙所祭祀的雷公是黄帝身边的名医,精于针灸,通九针六十篇。这些在《黄帝内经》的《素问》、《灵枢》篇中都有记载。顾绶随之写了《雷公庙辩》,从此,皇寺雷公庙祭祀的神发生了改变,由雷神变成了黄帝时的名医。一直到民国,雷公庙一直香火不断。武术大师小道士“李见性”曾于雷公山拜正一教传人“玄阳”道长为师,潜修道法和传统医术。1933年,小道士从雷公山下山正式从医,在邢台县城南长街路西开了个小诊所,不管贫富贵贱男女老幼,皆一视同仁,看病手到病除,名气越来越大,邢台、邯郸、内邱、任县、临城、隆尧、南和、柏乡等20多个县市的患者慕名而来,就医者门庭若市。

     顾绶的《雷公庙辩》

     襄公邢台之西太行支派有雷公山,盖三皇时雷公修仙处也。雷公亲受业于岐黄,得秘传以医名海内。死之,日人思慕之不忘,因为庙于山之厓,以祀世久,相沿遂之失其真。百姓愚不知考误,奉之为雷神,遇旱灾则祷之。甲戊季春,予奉命来守此邦,值天亢旱不雨,属吏谓:宜赴祷雷公庙。予恻然动念,偕僚友辈往,登其颠、步其厓,敬修祀事。因询土人:“此何山也?”应之曰:“雷公山”。予时心疑之,以为山以雷公称必古,昔有人修炼隐与此,因而名之,恐非造化之司声者。及游览,见断碣,字磨灭不能书识。间有可辨者云:“雷公修岐黄之业”,始信前所传者理,或然也。及归来,稽之群书,见医说,载雷公始末甚详,云,“雷公,皇帝时,臣也,善医术。黄帝燕坐(安坐、闲坐)召雷公而问之,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别异比类,通合道理……,子务明之,可以十全;若不能知,为世所怨。”又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治王侯。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朦愚以惑,臣受业传之教,请诵《脉经》上下篇众多矣,至于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据此,则雷公者,盖上古之圣予医者信,非造化之司声者哉!夫天地间物之可见者形,形之不可见者为气,气之不可测者为神。《易论》、《八卦》之运行曰雷,以动之而必本之,以神妙万物之。言雷固有神以主之,但爵之以公,塑之以像,如风伯、雨师之说,则流于异端之妄矣。善乎我邦,家儿超千古,厘正祀典设坛,墠以修围报之事,惟题其主,曰风云雷雨之神,一洗季世之。陋见大圣人之作,为固出于寻常万万矣,夫雷之神坛有正祀,则此山之庙,宜改题曰:黄帝臣、医圣雷公之神,斯可以端化正俗也载!

    顺德知府朱浩批语:

    予读郡候顾公之辨,雷公王公之义正祀而有感于事神之义矣,盖事神之义,欲神之妥且格,若祀非所当祀之神,神其安乎?礼弗虔敬、弗至神,其格乎?乃有视为故事而漫不加意者,何以至神且格哉?然则考古礼参时制殚诚心,有事神责者,不可不慎也!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庙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庙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门脸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塑像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碑座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残碑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残碑

    现在雷公庙下方,村民又建了一座“大悲殿”,只有三间,供奉千手观音菩萨。随后,从大悲殿绕到东羊卧村里。坐12路公交车返回市区。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大悲殿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千手观音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雷公山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从东羊卧村看雷公山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东羊卧村牌坊
攀登雷公山 <wbr>拜谒雷公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