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邢台天涯
邢台天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296
  • 关注人气:9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2013-12-17 18:52:22)
标签:

邢台旅游博客

赵孔昭

内丘且停寺

邢台南康庄

邢台大寨山

分类: 市区游记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赵孔昭游历过的内丘县且停寺登云桥 

   明代,邢台南郊的南康庄村出了一名朝廷重臣,名叫赵孔昭,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他为官清廉,擅长断案,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政绩显著,受人称颂,百姓都习称为“赵都堂”。他能诗善酒,著作丰硕,并酷爱旅行,书法功底深厚,游览邢台各地题写碑文,留下许多文化遗存。

   赵孔昭,字子潜,号玉泉,明嘉靖四年(1526年)出生于北直隶邢台(今邢台市)南康庄村。据《明史》、《顺德府志》记载,孔昭自幼聪慧过人,举止不凡,十八岁(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考取进士,出任河南鄢陵县知县,清正廉明,尤其擅长断案,公正执法,受到百姓的拥戴,当年升为中央监察御史,出按辽东。当时,辽东将领李锜倚仗总兵咸宁侯仇鸾的势力,恣意横行,人莫敢言。赵不惧权势,毅然弹劾,一时颇负声望。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以巡按、监察御史身份出巡福建,果断地惩治了一些贪官污吏,使那里“风纪凛凛,权势敛手”。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以“浙江巡按御史”身份到两浙抗击倭寇。当时浙江总督胡宗宪滥课军需,私遣蒋洲勾引倭寇。赵孔昭上奏:“两浙、苏、松连岁被倭,赴任官往往以道远限宽,得耽延规避。请革水程,使之无所藉口。”因平倭有功受赏,升俸一级赏银二十两纻丝二匹,并升任南京大理寺右寺丞(管理监狱的高级官员),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二月又任南京右佥都御史(省级负责监察及纪检的官员),兼巡江提督。嘉靖四十年(1561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今天的张家口宣化),“有守御功”。隆庆元年(1567),巡抚浙江时,因被弹劾谪官。隆庆二年,复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发现织造扰民,民不胜苦,孔昭随即上奏“罢织造及条陈十事”,被皇上采纳。隆庆三年,巡抚凤阳,此时徐淮间发大水,民甚苦,孔昭夙夜修整河渠,以数万金买来菽粟赈济灾民,救活民众不可胜计。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升任户部右侍郎(管理国家的户籍、财政的官员,正三品)。万历元年(1573年)调任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坐镇山西雁门关。直到万历元年(1575年)十月初一因痰火加剧,请求致仕(退休)。告病还家后,仍静坐看书,粗食布衣,心平气和,悠然自得。他曾经做过一首诗《题杨伯起却金图》:“清夜孤灯独坐时,关西心事总天知,却金自是公常事,太史标书似好奇。”展示了他一贯清廉、严格自律的高尚品德。《题赵清献琴鹤图》:“德馨何用更焚香,琴鹤随时亦觉忙。但得洗心无一事,好将义命作行藏。” 显露了出尘之思。赵孔昭因病于明万历十五年(1591年)去世,享年65岁。

    赵孔昭祖茔

    赵孔昭死后御赐埋葬于祖茔康庄村(现南康庄村)东南,原墓规模宏大,为邢台三大墓葬之一。墓地自南而北依次有墓门、墓道、亭阁、牌坊、翁仲、石兽。其中,墓碑首额由当代兵部侍郎万恭撰写,赑屃驮碑、翁仲、石兽、香炉、蜡台、案桌、墓道坊,按正三品规格布置。在顺德府城里(邢台市南长街)曾立有过街大牌坊一座,名曰“司马里坊”(俗称“赵氏牌坊”)以旌表他的优秀业绩。

    赵孔昭祖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存有牌坊,周围有50多棵直径1米左右的大柏树,神道上排列着石人像、石虎、石羊、石马等,石人像高约2米、宽1.5米、厚1米,高大威武。可惜,墓地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挖开毁掉。1968年村里将仅存的赵孔昭祖母石碑和石人一同搬到村委会院内的一小块菜地,但在用拖拉机搬运过程中,不慎将石碑摔断。2012年将其移到村小学院内。2010年3月12日晚石人曾被人盗走,现已追回。邢台古城南长街上的过街石牌坊也在解放后街道改造时被拆除。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赵孔昭祖母碑(正面),隆庆六年(1572年)十二月孔昭立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赵孔昭祖母碑(背面)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赵孔昭祖母碑(侧面)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碑额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碑文开头“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碑文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雕刻精美但残缺不全的石马(此图片来自网络)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2010年3月12日晚被贼人偷走的石人像(此图片来自网络)

    赵孔昭在邢台的四通碑刻

   明兵部侍郎赵孔昭与南京吏部尚书王本固同为邢台人,同一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考取进士,又在南京一起共过事,两人游遍家乡的美丽山川,为邢台留下许多落款为“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尚书前吏兵刑左侍郎督察院左付都南京右佥都御史王本固撰文(或篆额),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致仕郡人赵孔昭篆额(或书丹)”的碑刻。主要有内丘“且停寺新建慈云桥碑记”碑、沙河石盆“重修云风山佛岩寺记”碑、邢台县马河乡(现为西黄村镇)西河村“万龙山玉泉寺重修碑”、邢台市开发区王快镇北屋村“龙岗寺碑”等,后二者石碑现已不存。

    内丘且停寺,又称梵云寺,位于内邱县南赛乡寺沟村南,是为纪念扁鹊的弟子虢太子在且停山采药修行而建的寺庙,《顺德府志》记载,元朝至大年间修建,明万历八年(1580年)增建了登云桥(又称慈云桥),长三十五米。桥建好后立碑纪念,由南京吏部尚书王本固撰文,兵部左侍郎赵孔昭篆额,王彦民书丹。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登云桥(慈云桥)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登云桥面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登云桥镇水兽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且停寺新建登云桥碑记”
落款是“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尚书前吏兵刑左侍郎督察院左付都南京右佥都御史”王本固撰写碑文,“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致仕郡人”赵孔昭为碑篆额

    佛岩寺,位于沙河石盆村北的云风山(又称云峰山、大寨山)中部的悬崖边,建于唐朝,重修于明万历年五年(公元1577年),距今已435年的历史。可惜古刹已毁,今见紧贴崖边的佛殿,临壁朝南,为四五间石房,内分前、后两厅,分别供奉着三佛祖和送子观音塑像。庙前有两旧一新共三通石碑,其中《重修云风山佛岩寺记》,明万历五年夏六月立石,由时任南京吏部尚书、邢台人王本固撰额,兵部左侍郎、邢台人赵孔昭撰文,山西潞安府管粮通判殷宗云书丹,住持僧明音永助修。碑文记载了乡人先贤村赵熊捐资修仪夷(今浆水)、渡口、辘轳(今路罗)三川桥梁及整修佛岩寺等善举。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重修云风山佛岩寺记》碑
落款是吏部尚书王本固撰额,兵部左侍郎赵孔昭撰文,山西潞安府管粮通判殷宗云书丹,住持僧明音永助修

     笔者今年夏天曾专程寻访赵孔昭撰文的万龙山碑,没有找到。资料记载,万龙山即凤凰山北侧的“探垴”,山体好像一个昂首的龙头,古称“万龙山”。万龙山碑立于龙尾尖村北、西河村西南1.5公里,为《万龙山玉泉寺重修碑》,明兵部侍郎赵孔昭撰文,吏部尚书王本固书丹。碑高3.2米、宽0.65米,青石、龟座,近建碑楼保护。玉泉寺又称“北寺”,是座尼庵,与凤凰山“圣果寺”(南寺)相对应。

     邢台市开发区王快镇北屋村,位于七里河南岸2公里,原名明德乡,明嘉靖年间,重建龙岗寺,南京吏部尚书王本固写碑文时改明德乡为北吴村,后演化为现名。重建龙岗寺时,赵孔昭赵都堂写信给王本固,刻碑纪念,由王尚书写碑文,赵都堂书丹。据老人回忆,龙岗寺坐北朝南,进正门到前院,北房是二殿。绕两侧往北进后院,北房为大殿。大殿往北有小门向北开。大殿二殿建筑宏伟,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后院内有三幢有高三米余的大石碑面南矗立。其中一通石碑碑文为王本固所写。碑文中描述了明代北吴风光:邢台南百泉涌流,河渠纵横,百泉河自西而来,回绕村庄寺院。河水如镜,麦翻碧浪如茵,芦苇茂盛无边无垠,绿树成荫鸟燕呢喃,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更有寺西河水自北而南流,河旁两岸长满了榕花树。时值春夏风和日暖,榕花树遮天蔽日开满榕花,红似彩霞,随风飘舞,绚丽如画,美景胜江南,故明德乡改名北吴。可惜此寺庙与古碑现已不存。

     赵孔昭与太子井、太子观

   邢台西部有个太子井村,东有卧龙山,西有虎尾山。卧龙山山上有卧龙洞,山下有一座“太子观”,是为纪念赵襄子在此打猎,掘井得水而建。《顺德府志》记载:“太尝井,在城西三十五里,世传赵襄子为太子时,常猎于此,人马俱渴乏水。因祷于天,以矢卜之,遂得泉深三十丈,太子尝之,故名。邑人赵孔昭记。”赵孔昭做记的这则记载说明邢台城西的太子井村乃赵襄子所留。当年,作为邢台人,明代兵部侍郎的赵孔昭游历至此,受到观内道士的热情接待,他即兴赋诗《题太子观》一诗相赠。诗中有“曲曲山行数里程,九天仙殿碧云平。莺声柳密春三月,樵唱山空月二更”“尘世几逢春酒醉,交杯今对羽流倾”等诗句,记述了太子观的宏伟建筑与优美风光,又抒发了他的内心感受。可惜的是,如今在太子井村,太子观遗址无存。

   赵孔昭与张果老山

   有一年秋天,赵孔昭游览邢台西部的张果老山(仙翁山》,游栖霞洞,访栖霞观,曾作诗一首《游果老祠》:“肩舆秋仲访栖霞,卧涧看云日已斜。夜半玄堂钟莫扣,恐惊山外野人家。”
   赵孔昭与北京延庆四海冶城

   延庆四海城离北京的城区只有80多公里,位于北京北部延庆县城东46公里处清《延庆县志》:“旧尝冶铸于此,以有四水合流名四合冶。元时往来上都,恒取道于此,后讹为四海冶。四海冶城,元时入上都通衢,创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高三丈八尺,围二里二百一十五步,门二座。”四海城处在崇山峻岭之间,座南朝北,背靠横岭,左右两山如双翼展开,而四海城卡住两翼中间的要塞,挡住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明清时期是北京北部的天然屏障,护卫北京的一个军事要地。

http://www.xuaning.cn/uploads/allimg/111118/37-11111QP640341.jpg
四海镇全貌(图片来自网络)

    在四海城北门口城墙上,镶嵌着一块方形石碑,汉白玉石质,高0.5米,宽0.9米,四周饰阴线卷草纹,碑文楷体阴刻8行,每行12字,为明代兵部侍郎赵孔昭的题诗碑,诗句为明代宣府总督、军务尚书江镇云所作。江镇云,山东朝城人,号芳溪。嘉靖进士,廉毅有大略,官至宣大总督、军务尚书,以勤王功赐蟒玉。嘉靖三十五年(1556)任兵部侍郎,疏请修筑自岔道东抵四海冶,西至龙扒山南山联墩。嘉靖四十年(1561年),赵孔昭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今张家口宣化)时与江镇云结交甚好,于是就有了四海冶城墙的题诗碑。

四海冶城 
屏障天开海冶城,烽楼粉堞拱神京;
月明上公无传箭,霜冷黄花尚戍兵。
宵旰新宫宽圣虑,犬羊北海遁腥营;
由来韩范称多算,推毂边陲辅太平。

                           时芳溪江公□大司马兼□保安镇云
             邢台玉泉赵孔昭书

    赵孔昭与武夷山并莲峰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赵孔昭以巡按、监察御史身份出巡福建,曾在分守少参金台吴子甫、分巡佥宪姑苏袁和等人陪同下,到武夷山游览。在乘舟游览武夷山九曲的溪北时,他见到一对连麓并立的山峰,名为“钟鼓峰”,感觉“其形不类”,峰名不雅,随即让县令改称为“并莲峰”,并取“妙法莲花,以光沙门”之禅意,将鼓子庵改为“并莲庵”,所改峰名及更名始末刻于岩壁上。摩崖石刻附近有块岩石,扣之如闻鼓声,山民称为石鼓,此峰也因之俗称“鼓子峰”。遗憾的是,今天去武夷山九曲溪景区旅游,当年赵孔昭改过的峰名,被人改成了“双乳峰”,难道这名子文雅?现代人辜负了赵孔昭改山峰名寓于文化因素之良苦用心。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赵孔昭改峰名的摩崖石刻

     并莲峰
  余同分守少参金台吴子甫氏、分巡佥宪姑苏袁和之氏,泛舟武夷之曲,遥见两峰并峙,询诸舟人,曰:“此钟鼓峰也。”其形不类,遂易之曰“并莲”。麓有僧屋数椽,即名鼓子庵,亦僣易之“莲子”。盖庵依山而立,亦因山而名,山之名更,则庵固当从之。而僧居其中,果能妙法莲花,以光沙门,又非余名庵之益欤?守巡氏曰可,遂书之。皇明嘉靖甲寅,巡按监察御史邢台赵孔昭识。
  太岁甲寅年吉月良旦题

http://www.bcb.cn/upload/guizhou/image/20121030/20121030112219_1863.jpg
武夷山并莲峰(图片来自网络)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武夷山并莲峰·赵孔昭改峰名的摩崖石刻(图片来自网络)

    赵孔昭与福建于山平远台

   福州市区东南五一广场北侧,有一座海拔仅58.6米的小山,因战国时期有于越族居此,故名“于山”。整座山形状如巨鳌,有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等六鳌风景。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如宋代福州人陈诚在此读书中了状元的状元峰,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平远台,严复读书处法雨堂。“平远台”遗迹是明代在宋嘉福院遗址上重建的,位居全山的最中心,历来就是士子、官宦极为青睐的游赏、宴集场所。嘉靖三十三年四月,赵孔昭作为巡按、监察御史巡抚福建,曾来到平远台游览,至今在“狮子岩”边有一楷书三寸摩崖石刻记录了这一次游览经历。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被榕树包围的摩崖石刻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赵孔昭“仰止”碑

落款为:嘉靖三十三年四月初二日,巡按福建监察御史邢台玉泉赵孔昭到此,
闽、侯、怀三县知县秦淦、尹士龙、经□□同记。

 

邢台有个赵都堂(赵孔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