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依依绕城堤
在邢台市桥东区北部,有一处自从唐宋年间起盛行了一千多年的园林风景名胜“柳溪亭”,亭边曾是柳树成荫,水磨旋转,荷花满塘,鲤鱼跳跃,芦花飘飞,飞鸟成群,一派江南水乡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颂。清代被称“雉堞荷香”,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民国被称为“柳溪春涨”,为邢台八景之一。今天去找寻明知已失去的盛景,心中仍不免惆怅。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如青春,如娇容,还有炽烈的爱,都会逝者如斯,一去不回。但在“小黄河”边偶见“杨柳芙蓉绿映红”的景致,又有些许安慰。
邢台,古称邢州,地处太行山东麓,自古是一个泉水丰富、水草丰美的地方,有百泉、狗头泉、珍珠泉、达活泉、紫金泉、白沙泉、野狐泉、金泉、玉泉、流珠泉、黑龙潭、晋祠泉、永泽泉、马跑泉、玉霞泉、龙池泉、凉水泉、清冷泉等上百个泉眼,可谓“环邢皆泉,水涌百穴,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即使到上世纪60年代,仍保留有数百公顷的湿地,它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吸允涵养太行山山脉溢流下来的水分;又像是一块巨大草毡,让狂奔而下的洪流变得舒缓、温顺。站在古城墙上,环顾四野,清泉如沸,喷珠撒玉,青纱帐里,芦苇丛中,蛙声如鼓,飞鸟成群。
柳溪是邢台老城北部达活泉、紫金泉、白沙泉东流汇集于豫让桥附近形成的一处河流、湿地,牛尾河、响水河、沙底河(今小黄河)淙淙东流,芦苇遍地,一望无际。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周围一大片除了小溪,全是沼泽地,水草丰茂,蒹葭成荡,树木葱茏,绿柳成行,荷花飘香,有一种江南水乡的情韵。在柳溪上何时建亭,现在所能查到的最早的记载是北宋诗人赵鼎臣(生于神宗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卒于徽宗宣和七年,即公元1125年)路过邢台时,所作的《过邢州柳溪中门扃锁甚严隔户窥之见荷花烂然盈沼作》诗。从诗的标题可见,当时人们在柳溪上建有像房子一样的亭子,亭子两边各有门,亭子下面是一处荷花塘。当他来到柳溪亭时,见荷花正开,灿烂盈沼,急切想就近观赏,可惜亭子中门扃锁(jiōngsuǒ,锁闭的意思)。尽管如此,诗人远观荷花,仍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禁赋诗赞美这里的荷花。诗中他以鲜明的色彩和细致的笔触,描绘出荷花娇媚艳丽的丰姿,象古代仙女西施一样楚楚动人:
过邢州柳溪中门扃锁甚严隔户窥之见荷花烂然盈沼作
娇红娅姹不胜姿,
只许行人半面窥。
恰似姑苏明月夜,
水晶宫殿锁西施。
注:①娅姹,美好的样子,美丽多姿如少女。②姑苏,苏州的别称。③赵鼎臣,北宋诗人,字承之,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人。元佑间进士。绍圣中,登宏词科。李邦直帅真定,辟为僚属。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出知邓州。未几召为太府卿。尝往来大名、真定间,与苏轼、王安石诸人交好,相与酬倡。著有《竹隠畸士集》四十卷。
南宋孝宗时期,即金代大定(1161~1189年)年间,宋金隔淮而治,邢台属金国河北西路,设安国军节度,最高职官为安国军节度使,官阶从三品。南宋大臣、文学家楼钥(1137~1213)于金大定九年(1169年)以书状官的身份随从舅父汪大猷出使金国,按日记叙途中所闻,编成《北行日录》。当他严冬时节来到邢台时,写道:“北门外陂塘冰厚尺余,脔迭岸上,如柱础然,青莹如菜石。三里至柳溪,唐柳公权遗迹,亭榭数所,引溪水载之髙岸,流觞曲水为邢台游观之地。”可见,柳溪亭最早的名称为“柳公亭”,是因为这里溪水边亭榭中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遗迹”,与这里的垂柳成行并没有关系,并且将柳溪亭的历史上推至唐代。紧接着,第二年,即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年)被孝宗任命为“祈请国信使”,出使金国时,曾路过邢台,在柳公亭受到邢台官员的热情接待。面对雄伟壮丽的太行山,风光秀丽的柳溪,他无比感慨,留下了两首诗:
邢台驿
太行东麓照邢州,万叠烟螺紫翠浮。
谁解登临管风物?枯荷老柳替人愁。
柳公亭
主人敬客有余情, 催唤绳床坐柳亭。
曲水流觞非故物, 马鞍山色旧青青。
注:①邢台驿,古时邢台官府为过路官员设置的旅舍。②枯荷老柳,指邢台的柳溪春涨景观。③曲水流觞,是古代上巳节(夏三月初三)在文人间流行的一种通过戏水饮酒赋诗的游戏。人们坐在水流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觞,酒杯。④马鞍山,邢台西北20公里皇寺附近的一座山,属太行山东麓距离邢台较近的山,山上植被茂密。⑤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
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5月,永平人王邦用由邢台南和县令升为金国安国节度使同知(任期1163年~1189年)。王邦用赴任后,利用这里的天然佳景,在古城北约三、四里的河旁挖池溏、筑长廊、植柳树、养红鲤,并重修了“柳溪亭”,作为文人墨客、民众游览赏荷的名胜之地,也是出入北门的过往官员接风洗尘之地。经过多年的治理,这里形成了溪水潺潺、垂柳成荫、红叶荷香、金鲤映波、春鸭戏水、闸磨翻转的优美景观,辅以碧瓦朱栏之亭,曲回优雅的长廊,遂成为当时邢台文人雅集吟咏的绝佳之地。王邦用曾赋诗叙述了重修“柳溪亭”的过程。
大定十九年重阳日会众宾落成柳溪新亭,遂成二十韵以云
邢台古名藩,沃嚷民繁阜。
负国有园亭,雅趣便林薮。
波影摇杯盘,岚光入户牗。
我初登仕途,南北屡行走。
遇此必盘桓,自卯或至酉。
光射看山眼,香染攀花手。
夕阳促征鞍,恋恋犹回首。
复为南和宰,夙好端不负。
时时任胜游。仍携会心友。
妆脸池中莲,舞腰溪上柳。
去矣几星露,受命来通守。
下车事纷如,讼稀三月后。
重寻旧游地,慷然吁嗟久。
亭子半已颓,花木亦何有?
兴废实在人,此事亦非偶。
见废不使兴,未免颜之厚!
决意复缮完,同僚谁曰否!
榱栋曾壮丽,土木撤腐朽。
经始遇中秋,落成始重九。
闲暇即登临,还应藉诗酒。
注:①负国,背负着城郭。此指柳溪亭在邢台城北门外。②林薮,树木成林的沼泽地。此指柳溪亭边垂柳成荫,泉水横流。③自卯或至酉,从早到晚,形容恋恋不舍的样子。④榱栋,cuīdong,亭椽梁楔的总称。

邢州五杰·刘秉忠、张文谦、郭守敬、张易、王恂
金灭亡以后的1247年,元初忽必烈的重臣、郭守敬的老师刘秉忠,从漠北蒙古回邢州为母亲奔丧时,曾聚友在柳溪亭饮酒赋诗。在诗中,刘秉忠诉说了金末元初时期的苦闷心情,奉劝“美少年”不要追逐高官厚禄,应以寻求安国济民之道为己任。
柳溪亭
亭前桃李水边楼,与客携壶慰倦游。
眼底谁知花妩媚,人间惟有酒风流。
情元易感千年任,愁不难消一醉休。
传与京华美年少,莫将白发博封侯。
历史到了明朝,邢台为顺德府,古城墙原为土筑夯土城墙,明天顺四年(1460年)郡守杨浩建二重层楼,修建城门,东名朝阳,西曰阜安,南名通远,北曰拱辰。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起箭楼,筑城牒,在东、南、北三面门口修造一座石桥,改题四门为弘济、来薰、挹秀,承恩。这样邢台古城更加坚固、雄伟。同时,柳溪亭周边的景色更加美丽,“亭北有溪,亭前多柳”,湖内荷叶田田,荷花竞相开放,成为夏日百姓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明朝前期诗人、文学家、政治家王鸿儒(公元1459年~1519年)曾赋诗描绘了这时柳溪亭的秀丽景色:
柳溪亭
溪亭临水面高城,杨柳芙蓉绿映红。
遥想使君来游戏,伏天鼓吹月明中。
注:①溪亭临水面高城,柳溪亭距离邢台城北城墙约三四里,站在亭内,东望是一片汪洋的水乡,杨柳依依荷叶田田,南望是巍峨的顺德府城墙和北城门楼、箭楼、魁星楼、角楼等,西边是往来南北的商贾游客,北望则是著名的豫让桥。②芙蓉,为荷花的别称。诗人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名句。③伏天鼓吹月明中,指夏夜里的柳溪,城内人们许多在柳溪亭纳凉游戏,热闹非凡。④王鸿儒(1459-1519),字懋学,别号凝斋,南阳府(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少小聪慧,敏悟绝人,家贫为府书佐。书法欧、颜,作字端劲有古法。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进士,曾任顺德府照磨司照磨。授南京户部主事,出为山西提学佥事,进副使,官至户部尚书。

邢台桥东小黄河
明正德年间(公元1505年~1521年),顺德府知府郭纴与同僚游览城北护城河边的柳溪亭,见“今溪流环注城壕,满濠皆莲”,便联想到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谓莲为花之君子,盖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远观而不可亵玩,有似呼君子也”,遂改“柳溪亭”为“君子亭”。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顺德府知府于桂拓地扩建君子亭,复改“柳溪亭”之名,从此官府的迎来送往、秀才举人赴顺天府科举送行“皆饯于此”。

顺德知府李春芳柳溪亭诗碑
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顺德府知府王守成完成顺德府城扩建增固工程,增砌砖石,新修城池周十三里二十丈,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五丈,城门为东西南北各四道扭头门,城池加宽加深。同时委派推官王宣化为总监工,对柳溪亭及其园林进行修葺,垫高柳溪亭地基后重修了亭子,并在四周建起了围墙,拆去园门两边的断桥,截留溪水为湖泊,内可行船。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顺德府知府张延廷、知县朱浩因濠水干涸,复加浚治,并在城隍周阻广植柳树干棵,引达活、牛尾二河之水周流街市。
明末清初,邢台人李京在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整理增补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的《顺德府志》时,把邢台及其县域的文化景观总结概括为顺德十二景,分别是太行叠巘、大陆澄波、尧山圣迹、鹊庙仙迹、百泉鸳水、达活龙湫、群楼远眺、古刹春游、宫墙柏影、雉堞荷香、龙岗霜月。其中,“雉堞荷香”指的就是柳溪亭边荷花飘香的景致。他解释道:“郡城高坚,池复深阔,女墙分列,箭楼威壮。四门门四重,左出右入,他郡无也。池种莲,东北最多。开时如散妙莲花,如众香国,池如香水海。北门外旧时有亭,曰君子亭。金大定间修后,改曰柳溪亭,为游憩玩赏胜地。今废址仍存,莲香尚在人心目。”并作诗云:
雉堞荷香
四围杨柳绕城堤,池内荷花开放齐。
露滴珍珠擎翠盖,风飘绎缟落青泥。
人游洛浦情偏荡,酒载兰陵醉欲迷。
玩赏流连归去晚,戍楼角动月明西。
注:①
雉堞zhìdié,又称垛墙,古代城墙外侧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也泛指城墙。②翠盖,亭亭如伞的荷叶。③绎缟,随风不断飘落的莲花瓣就像细丝织成的一样。绎,连续不断;缟,细白的丝绢。④洛浦,洛水之滨。比喻邢台护城河的景色如洛水之滨一样美好。⑤李京,字都五,明末清初邢台人。明万历34年(1606)7月19日生,清康熙24年1685年7月19日卒。顺治间岁贡生,曾任巴陵县知县。返乡后被邢台县知县高显编纂《邢台县志》12卷,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成书。墓在邢台县南柴家庄,曾出土墓志铭一盒,志文中记录了李京一生的事迹。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顺德府知府徐景曾得知秋天乾隆皇帝要巡幸中岳嵩山,可能会路过顺德府,便大兴园林建设。在城南十里亭新建了宋璟祠、梅花亭,在城北柳溪亭遗址上新建鸳水桥、鸳水亭,并作《鸳水亭记》、《鸳水桥记》二记。文中记载:“与僚属循行郊野,见新辟稻畦环青送碧,居然乐土矣。顾孑孑干旌(意为巡视的随从很多)无憩息所,仅得废寺小留。”经走访调查得知,“所谓柳溪亭者,建于金,改名君子于明。”时已荒废久矣,唯“废墙遗址仿佛可寻”,便“疏泉辟地,规度以为亭,曰鸳水亭”。新建的鸳水亭北离城2里,鸳水桥册,四周绕以花墙,引水环流。经由北墙外的小木桥进入园内,即可见亭。亭西置堂五楹,左叠假山,右起围廊,正南重置低垣。水自堂后东北环流阶砌间,从西南垣隙而出。另置密室、效仿各数楹。正南另辟一门。门外稻田成片,碧藕成泊,溪柳千章,远峰数点,怡心成趣。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壮佩兰重修顺德府城北“鸳水桥”,为单孔石拱桥,长18米,宽7米,高3.5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戚朝卿主编民国《邢台县志》时,鸳水亭园林仍“为一郡胜游之地”。

鸳水桥旧影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时任邢台县长的张栋编辑出版这部一部《邢台县志》,总结概括了日伪时期的占领区内的文化景观,推出“邢台八景”,分别是鸳水灵井、郡楼远眺、野寺钟声、达活名泉、仙翁古洞、玉泉夕照、鼎梅晴雪、柳溪春涨。其中,柳溪春涨就是指柳溪亭一带的杨柳遍布、碧波荡漾、荷叶田田、群鱼戏水、红鲤游弋、众鸟群集的盛景。
建国后柳溪亭不知何时早已不存,邢台老城墙也基本拆完。上世纪70年代修建京广公路时,鸳水桥也被改造。如今不见踪影。随着邢台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巨增,用水总量在迅猛增加,靠超采地下水来维系城市发展,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昔日的泉涌不复存在。
2008年底,旭阳煤化工集团投资300余万元在襄都路与泉南大街交汇处建成一处“旭阳知春园”,园内广植垂柳,改造河道300余米,建木质小桥、景观亭,形成了河渠交错、垂柳成荫、柳溪交辉、风光旖旎的景观,报纸报道说历史上的“柳溪春涨”在旭阳知春园再现了。近日前去游览,却发现这里变得破烂不堪,臭水河臭气熏天,“邢州五杰”面对这些,无言以对。

旭阳知春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