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花
昨天上午,骑车从钢铁南路出发,准备探察悟思村孟家古墓上的石人石马。过七里河钢铁路大桥后,快到南环路口时,却发现路东侧悟思村的农田里有一大片杏树林,杏花正开放,远远望去,又白又红的,好大一片。于是停车驻足,先去观赏杏花吧。
一位老妇人在农田地头上歇息,与之闲聊得知:悟思村是一个古村,历史上以盛产“秋梨”闻名,至今村民还有种植果树的传统,梨园、杏园、苹果园有很多。明代的孟家坟就在村东的果园里,墓地以前有好多石人石马,排列两旁,气派非凡,再往东还有一个巨大的乌龟石碑。可惜,那里现在啥也没有了。
悟思村,原名茂思村,唐代以前就有此村,村中原有云寿寺,为邢台天宁寺的下院。根据《邢台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邢台风沙遍地,旱荒严重,当时的邢台县令王以悟(陕西人,进士出身)亲临茂思村查访灾情,在云寿寺赈济灾民,土地全部免税。村民为了感谢王以悟恩典,随将村名茂思村改为“悟思村。
悟思村地处七里河南岸,属于“邢沙梨区”地域,历史上村里集中种植秋梨,所产秋梨为圆形,不像鸭梨、雪花梨那么尖,色泽绿中带黄,果肉细嫩雪白,果汁多,含糖量高,吃起来清香甜脆,适宜长期存放。储存到开春后的秋梨,皮色鲜黄、色泽美观,果肉细脆、结构细密,不含沙粒,甘脆爽口,具有止咳平喘,避瘟祛寒的功效。附近洛阳村的“马场秋梨”一度成为进献皇帝的贡品。
悟思村杏园的杏花现在还是含苞待放,过几天花儿开展后,会非常漂亮。

















悟思孟家坟
为“明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大理寺卿工部右侍郎孟类阳之墓”。孟类阳,祖籍邢台市平乡县,后随父迁居于今邢台市南长街。明天启年间,进士及第,崇祯时任嘉议大夫、大理寺卿、工部右侍郎。明亡,隐居太原至临终。
孟类阳任工部右侍郎期间,就选择在悟思村为自己营造陵墓。原墓地占地40亩,最北端为墓葬,墓葬正东约5米处,立碑一通,碑座长200厘米,背宽103厘米,厚60厘米,碑体上阴刻“明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大理寺卿工部右侍郎孟类阳之墓”26个大字,碑体高292厘米,宽68厘米,厚34厘米。滚龙浮雕碑额,上刻有秦篆体“大明”二字。自此碑向南,一次成对排列两行石雕,形成神道:
1.石蜡台,高105厘米,最大腰围190厘米,形似古瓶,两侧有友口衔环图案。
2.石香炉,高75厘米,最大要为200厘米,形似倒放的大桃,顶部如同石盆,为盛香灰处
3.文官石雕,高238厘米,腰围252厘米,头戴文职官帽,身穿宽袖朝服,五官端正,长须飘飘,低眉站立,若有所思,雕刻细腻,形象逼真
4.武士石雕,高305厘米,腰围249厘米,身穿戎装,手持长剑,肃穆站立,胡须垂于胸前,面呈哀思,雕刻细致,栩栩如生。
5.战马石雕,体长252厘米,高166厘米,背搭战鞍,马鞍两侧麒麟、如意花纹等图案清晰精致,马缰勒于马口,系于马前,威武雄壮。
6.卧式双角绵羊石雕,体长135厘米,高103厘米,四脚齐卧,双角后卷,目视前方,老成持重。
7.貔貅石雕,高162厘米,腰围206厘米,传说中的猛兽,貌似猛虎,蹲如雄狮,眉间有“三”字样,双目炯炯,凶光射人。
孟类阳墓1964年曾被挖掘,青石墓门上有一把大铁锁,墓门上方放着两盒墓志铭,是孟类阳和其夫人的。孟类阳棺材上方有一条黄缎子,上用朱砂写着一些字。打开孟类阳棺材时,只见孟类阳身穿黄缎袍,腰佩玉带,头挽发髻,胡须完好,体肤腐败。打开其夫人棺材时,只见马裙小袄,腰系彩带银发如生,身体腐败。孟类阳享年66岁,其夫人享年84岁,两人不是同时期入葬。现孟家坟几经破坏,90年代后石人石马等遗迹荡然无存。
加载中,请稍候......